于佳佳并没有理会,她朝工作人员使了个眼色。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份三个月前的事故报告。
丙三段,地下水管爆裂。
“三个月前,丙三段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水管爆裂事故。”于佳佳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听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的官方解释是‘自然老化’。”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她看向台下的陈砚田。
陈砚田是市规划院的副总工,一位理性严谨的工程师。
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城市规划更加人性化。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视全场,语气沉重:“其实,在水管爆裂之前,我们就已经发现了那一带的地温异常升高。但是,当时的我们,只会看冰冷的仪器数据,却没有人会‘读’懂城市的语言。”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当时我们能够重视这些‘沉默’的声音,或许就能避免这场事故的发生。”
会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陈砚田的话震住了。
谁也没想到,一个看似荒诞的“听觉遗产工程”,竟然真的能够发现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危机。
启动会结束后,于佳佳找到了陈砚田。
“陈工,我想我们可以合作。”于佳佳开门见山,“在新区规划中,预留出‘感知缓冲带’。”
“感知缓冲带?”陈砚田皱了皱眉,显然对这个概念有些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在道路下方加设一层柔性结构,允许地面的微幅震动传导。”于佳佳解释道,“同时,设置十个监测点,由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定期巡检,他们才是最了解城市‘脉搏’的人。”
陈砚田沉思良久,最终点了点头:“我同意。但是,这件事肯定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我知道。”于佳佳微微一笑,“所以,我们需要一些盟友。”
很快,新区规划中,一块面积不大的“感知缓冲带”被悄悄地划了出来。
于佳佳找到了赵工,想请他担任顾问。
赵工是位沉默寡言的老技工,一辈子都在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打交道。
他对城市的了解,远胜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专家。
“赵工,我们想请您来帮我们看看,这条路‘喘不喘气’。”于佳佳诚恳地说道。
赵工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合同…我就不签了。每月来一次,看看就行。”
第一次巡查,“感知缓冲带”还只是一片刚刚铺好的沥青路面。
赵工带着一把黄沙,走到路边的井口旁,将黄沙轻轻撒了下去。
第二天,地质组的工程师们惊奇地发现,井口周围的沙粒,竟然呈现出一种波纹状的排列。
这种波纹状的排列,与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完全一致!
“这…这简直太神奇了!”年轻的工程师们惊呼不已。
赵工只是默默地看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城市的心跳,就在这些细微之处。”他喃喃自语。
然而,就在试点成果尚未公布之际,市建委内部却传出了风声,称“感知缓冲带”拖慢了工程进度,拟取消这一设计。
于佳佳知道,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她必须制造一些“不可逆的事实”。
于佳佳找到了白烨。
“白老师,我想请您写一篇文章。”于佳佳说道,“一篇关于城市‘痛觉神经’的文章。”
白烨是位着名的文学评论家,曾经是传统文化的扞卫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时代。
“城市…痛觉神经?”白烨皱了皱眉,“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几天后,《读书》杂志的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城市的皮肤》的文章。
文章中,白烨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阐述了“城市应该拥有痛觉神经”的观点。
他认为,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与此同时,于佳佳还组织了十场社区夜谈,主题只有一个:“你听过城市生病吗?”
一位患有哮喘的老人讲述道:“每次附近有施工,我的呼吸机警报总会提前两个小时响起。”
一位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抱怨道:“自从地铁开通后,我家墙上的裂缝越来越大了。”
这些看似零散的抱怨,被于佳佳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直接送到了市长的信箱。
两周后,市政府宣布,将“动态感知设计”纳入到市政标准的修订草案中。
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追问道:“这是否意味着,以后修路要问工人的意见?”
陈砚田接过话筒,语气平静:“不是问,是听。我们过去只听冰冷的仪器,现在,我们要学会听人的声音。”
镜头扫过台下,赵工坐在角落里,他手里拄着拐杖,轻轻地敲击地面三次。
如同某种确认。
当晚,吴小雨的“痛觉地图”更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