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赵工小心翼翼地将那包“文化保育补贴”的烟放在桌子上,然后走到储藏室,翻出了尘封多年的军鼓槌。
他拿着鼓槌,走到院子里,轻轻地敲击了三下。
鼓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着,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节奏。
“老赵,练上了?”隔壁阳台探出一个脑袋,笑着问道。
“不是练,是回礼。”赵工笑了笑,抬起头,看着那轮明月,
就在这时,于佳佳的电话响了,看到来电显示,她的心跳不禁漏了一拍……
于佳佳看着屏幕上“陈工秘”三个字,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电话那头传来公式化的女声,邀请她参加下周的“城市感知标准草案”闭门研讨会,说是领导特别指示。
于佳佳听着就想笑,这帮人,变脸比翻书还快。
“不去。”她干脆利落地回绝,顺手挂断电话。
研讨会?
呵,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她拨通另一个号码,语气带着几分挑衅:“陈工是吧?想聊‘城市感知’?明早七点,丙三路井盖见。不见不散。”
第二天清晨,丙三路段,寒风呼啸。
于佳佳裹紧大衣,站在那锈迹斑斑的井盖旁,像一棵倔强的白杨。
没过多久,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陈砚田推门而出。
他依旧是那副一丝不苟的模样,金丝边眼镜在晨光下闪着冷光。
两人并肩而立,一辆老式电车“哐当哐当”地驶过,脚下的井盖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
“陈工,”于佳佳打破沉默,声音清冷,“您觉得,这算事故预警,还是城市呼吸?”
陈砚田沉默了。
他摘下眼镜,用丝帕仔细擦拭着,仿佛在思考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半晌,他重新戴上眼镜,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支钢笔,打开那份所谓的“城市感知标准草案”。
只见他龙飞凤舞地在首页写下一行字:“允许部分基础设施保留可感知振动。”然后,毫不犹豫地撕掉了另一页,那上面赫然写着:“全面静音化改造”。
纸张撕裂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像是一声叹息,又像是一声解脱。
临走前,陈砚田低声说道:“我父亲是铁路养路工,他教我听铁轨唱歌。”
于佳佳望着他略显佝偻的背影,若有所思。
她伸出脚,用鞋跟轻轻点了三下井盖。
这次,不是什么劳什子的仪式,而是确认,确认这水泥之下的脉搏,还在跳动。
她拿出手机,飞快地编辑了一条短信发出去:“鱼已入网,收!”
鼓声事件后,城市中无形的暗流涌动,于佳佳如同一个精密的操盘手,掌控着棋局的走向。
林小满也没闲着,她张罗着把“城市感知工作坊”搬到了城郊一座废弃的泵站里。
说是泵站,其实就是个破旧的砖头房子,四面漏风,墙上还爬满了瘆人的爬山虎,白天都阴森森的。
“这地儿…能行吗?”姚小波挠着头,一脸嫌弃地看着斑驳的墙壁,差点没忍住发个朋友圈吐槽。
林小满却像发现了宝藏,撸起袖子,眼神里闪着光:“这才叫原生态!懂不懂?真正的城市感知,就要从这种被遗忘的角落开始!”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首期招募通知一发出,报名人数直接爆炸,四十二个名额瞬间被抢空。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培训班,来的都是些“边缘人物”——环卫工、快递员、盲人按摩师……
开班第一天,学员们挤在狭小的泵站里,面面相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微妙的尴尬。
“我说…咱们又不是专家,能听出个啥?”一个穿着泛黄工服的环卫大叔忍不住嘟囔。
林小满微微一笑,打开一台老旧的录音机。
一段单调的声音传了出来——那是赵工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敲击同一根水管的声音,沉闷、清脆、嘶哑,细微的差别,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专家写报告,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冰冷的数据指手画脚,”林小满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而你们,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亲身感受着城市的脉搏,记得城市的冷暖。”
“你们才是真正的城市聆听者。”
这话说到了大伙儿的心坎里,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接下来的课程,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一场集体会议。
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独特的“听觉经验”——下水道井盖的“咕噜”声、电车轨道摩擦的“吱呀”声、老槐树在风中摇曳的“沙沙”声……
这些声音,在城市喧嚣中常常被忽略,却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
课程结束时,每人领到了一只简易的振感贴片,巴掌大小,其貌不扬。
“把它贴在你们家门口,或者常经之路,”林小满嘱咐道,“七日后,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一个匿名共享平台,就叫‘地耳’。”
“地耳?啥意思?”有人好奇地问。
林小满神秘一笑:“用心听,泥土也会说话。”
七天后,“地耳”平台正式上线。
最初,地图上只有零星几个光点,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点越来越多,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张张密密麻麻的城市“声纹图”。
于佳佳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盯着“地耳”平台的数据。
她发现,丙三路段的“振动指数”持续报警,频率紊乱,与其他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问题!”她皱着眉头,立刻调取了周边的监控录像。
然而,监控画面显示,一切如常,并没有任何施工或人为破坏的迹象。
“难道是设备故障?”于佳佳有些疑惑。
第三天清晨,她决定亲自去现场看看。
寒风呼啸,她裹紧大衣,一路小跑来到丙三路。
老远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李素芬,正蹲在路边的井盖旁,手里拿着一包豆干,有节奏地敲击着。
“李姐,早啊!”于佳佳走上前打招呼。
李素芬抬起头,憨厚地笑了笑:“于老板,你咋来了?”
“我来看看这井盖,”于佳佳指了指脚下的井盖,“最近是不是有啥不对劲?”
李素芬点点头,一脸疑惑地说:“是有点怪,以前我这么敲,下面都会回一声闷响,今儿个却没动静,跟哑巴了似的。”说着,她又敲了三下,清脆的“咚咚咚”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于佳佳听着这熟悉的声音,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
“我知道了!”她猛然醒悟,不是路坏了,是“听众”变了!
她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林小满的电话。
“小满,帮我个忙,通知所有‘地耳’成员,在同一时间敲击各自的标记点!”
“我要一场跨城区的无声交响。”
一场史无前例的行动,在悄无声息中展开。
同一时刻,城市的各个角落,无数只手同时敲击着地面,频率不同,节奏各异,汇聚成一股无形的能量,向着丙三路涌去。
十五分钟后,奇迹发生了。
丙三路那块沉默的井盖,微微上浮了半毫米,仿佛在回应着远方的呼唤。
那微弱的震动,如同沉睡的巨兽,终于苏醒了一丝。
与此同时,姚小波也没闲着。
他把“地耳行动”的全过程剪成了一个短视频,配上煽情的音乐和解说词,标题就叫——《你家楼下也在偷偷说话吗?》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爆全网,播放量直线飙升。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卧槽!我家楼梯转角也响!我还以为是闹鬼了!”
“我家小学门口的地砖,踩三下会嗡——,小时候就发现了!”
“我家的老水管,一到下雨天就唱歌,可好听了!”
姚小波看着蹭蹭上涨的流量,乐得合不拢嘴,寻思着是不是该接点广告,赚点烂钱。
然而,还没等他开始行动,一条私信就跳了出来。
“你好,我是市非遗中心周慕云,想邀请你参加一个‘城市非典型遗产评估会’。”
姚小波愣住了,啥玩意儿?遗产评估会?关我啥事?
虽然一头雾水,但他还是决定去看看,毕竟,这可是官方邀请,说不定能混个脸熟。
会议室里,坐满了西装革履的领导和专家,一个个表情严肃,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姚小波穿着一件皱巴巴的t恤,显得格格不入,感觉自己像误入了什么不得了的场合。
会上,专家们滔滔不绝地讲着“共振指数”、“情绪传导率”、“文化记忆编码”之类的专业术语,姚小波听得云里雾里,大脑一片空白,紧张得直冒冷汗,说话都开始结巴。
眼看着就要露馅,他灵机一动,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凌晨四点,环卫阿姨的竹帚划过路面的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仔细一听,竟然与某段相声快板的节奏完全同步。
“这不是数据,不是什么劳什子的指数,”姚小波的声音渐渐稳定下来,眼神也变得坚定,“这是活着的记忆,是城市的声音,是我们的根!”
他一口气说完,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
会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表演”镇住了。
就在姚小波以为自己要被轰出去的时候,周慕云突然站了起来,带头鼓起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