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至刚听见终于有人支持自己的观点,心中大喜,兴奋的看着这个只见过两次面就结交下来的好老弟。
真不愧是自己看中的男人!
在才识与眼界上,跟自己站在同一高度。
陈羽表达完自己的立场之后,开始叙述起来:
“我支持李老哥你的看法,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针对那些偏科学子,不能对他们一棒子打死,偏科只能证明他们在某一门学科上不擅长,绝对不能证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行!”
“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这样的结果岂不是与举办科举目的相违背?!”
“第二点则是大明虽国力强盛,但怎么说也经过靖难,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官职空缺。”
“其实通过这场靖难,也暴露出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廷缺乏一套专门针对治国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系,这才导致了第二点朝中缺人的情况。”
“若是想要彻底将这个问题解决,那么只要解决有关大明朝中人才储备方面的难题,恩科的后续问题,也就不足为虑了!”
李至刚听到这,精神一振,陈羽分析的有理有据,比他考虑的还要全面。
他对着陈羽赞扬道:
“陈老弟,你不愧是文章第一、策略第一的大明魁星,分析的实在太全面了。”
“你所提出来的问题,跟我在礼部、户部、内阁提出来的相差不大,我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不能以一门成绩被批判为下等不及格,就将其他成绩优异的学子拦在门外;再者,如今朝中的官员系统抗风险能力太差了,若是遇到什么大事,就像洪武一朝的四大案……”
“呃……洪武一朝的事情暂且不论,还是说永乐一朝吧。因朝中有奸佞作乱,燕王奉天靖难,结果朝中奸佞虽然被除,但朝中脆弱的官员系统也出现崩塌,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这就导致有许多地方,需要一位官员同时兼顾起好几份差事,虽然朝廷这个庞然大物还在继续运转,可是效率方面,实在不敢恭维!”
“靖难刚结束,国库空虚,国家各个方面都非常疲惫,因此原本的官员体系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变动。可恩科已经结束了,靖难所带来的影响,也渐渐缓了过来,这个时候,原本应急的那套官员体系已经不适用了,应当引入大量才子去朝中填补空缺。”
“因此,此次恩科虽录取了五百人左右,可是远远不够,因靖难影响空缺出来的官职何止五百个啊!”
陈羽看着李至刚从原先的话痨模样,不仅是话锋一转,就连性格也是一转,激动的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愤愤的说道。
不得不说,李至刚是一位性情中人!
身处庙堂之高,并没有被官场的虚与委蛇磨平棱角,也未曾因权力的诱惑而迷失本心。
每当遇到、发现国家大政,不因棘手而退避三舍,反而迎难直上!
陈羽驻足大明永乐年间已有半载,这段时日里,他所结交的朝中重臣,心中皆揣着同一个核心念想——盼国家强盛,望百姓安康。
譬如朱高炽与朱高煦这对兄弟,纵使为那至尊之位明争暗斗,各藏机锋。
可心底最终的愿望,依旧是大明能愈发兴旺。
再如户部尚书夏原吉,还有当朝三军统帅丘福,皆是如此。
他们心中或许有私心杂念,行事或许少不了算计谋划。
但那份期盼大明强盛的初心,从未改变。
不过有句话说得极是,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永乐帝这位胸怀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手下为官,无能之辈只能被晾在一旁,有才能者方能得以重用,登上高位!
偏偏这样的官场环境,最让陈羽心生向往。
更何况,
彼时的大明国力雄厚,放眼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
所以,
陈羽甘愿在这样的时代里,奋力拼搏,创下一番功绩,让大明迈向更加强盛的未来。
让华夏的历史轨迹,在他的手中悄然发生偏转。
……
陈羽看着李至刚的姿态有感而发,这些感慨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他笑着缓声道:
“李老哥,我知道你很急,但请你先不要急,我还没有分析完。”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学子求学不易、考试不易!”
“朝中官员面对政务时,如何困难,说到底只是投入精力;可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则不一样,他们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有金钱!”
“考生的投入很漫长,经过一番漫长的投入之后,没有获得成果,那么考生事后,将会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努力备考;二是失去信心,放弃科举;三是家中无力再托举,因现世因素,不得已放弃科举!”
“其实后面两种说的是一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既然这样,他们参加了一场科举,自然想要入仕途,结果因家中寒门,或贫困,导致再也撑不起三年的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