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锁情扣 第353章 牝鸡司晨

九月吉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整个皇城似乎都被这澄澈的秋日洗练过一番,焕发着一种不同于往日沉暮的新彩。

宫墙依旧朱红,琉璃瓦依旧耀目,但往来的宫人脸上那份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期盼,以及宫门外隐隐传来的鼎沸人声,都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今日,是赵樽的登基大典。

与历代帝王登基时极尽奢华、仪轨繁复不同,赵樽的典礼处处透着一种务实与简朴,却又在简朴中蕴含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没有耗费巨资修缮一新的宫殿,没有绵延数里的仪仗,甚至没有前朝那些冗长到令人疲惫的祭祀环节。一切的核心,似乎都凝聚在了“人心”二字之上。

宫内,太庙前的广场上,钟磬齐鸣,庄严肃穆。

以恒国公、荆州王、华天佑、骆海、张阁老、大胖头等为代表与的新贵们与武重臣,身着或新或旧的朝服,按品阶肃立。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一步步踏上高台的身影上。

赵樽并未穿着绣满十二章纹的繁复衮服,而是一身玄色镶金边的劲装改良龙袍,腰束玉带,身形挺拔如松。

他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昔,即便在这样象征至高权位的时刻,他眉宇间依旧带着北关风沙磨砺出的坚毅与沙场淬炼出的杀伐之气。

然而,当他侧首看向身旁同样盛装的韩蕾时,那眼神深处便会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柔和。

他的登基,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便在于此——他并非独自一人接受天命,而是携同他唯一的妻子韩蕾,共同完成这祭告天地宗庙的仪式。

这在恪守礼法的老学究看来,或许有些惊世骇俗,但在场的众人,无论是深知二人情谊的旧部,还是审时度势的新贵,都明白这正是这位新帝的作风。

他认定的,便是规矩。

更与众不同的盛况,是在宫墙之外。

当宫内祭祀的钟声穿透云霄,悠扬地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时,早已聚集在主要街道上的百姓们,如同潮水般涌动起来。

他们不是被官府驱赶或利诱而来,完全是自发地走上街头,挥舞着简陋的彩旗,或是干脆高举着双手,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陛下万岁!皇后娘娘千岁!”

“新皇登基,天下太平!”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圣明!”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汇聚成一股无法抵御的声浪,冲击着古老的皇城。

这些面庞黝黑、衣着朴素的升斗小民,他们的激动是发自内心的。

赵樽镇守北关,力拒外敌,本就是战功卓着的英雄,威名早已在民间口耳相传。

如今他初登大宝,便以雷霆手段拔起盘根错节的世家,清理权贵财产,更是喊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誓言,真正将他们这些底层的草芥之民放到了高处。

这样的君主,如何不让他们拥戴?这般万民自发游街庆贺、山呼万岁的盛况,确实是历代帝王从未得见的荣光。

而与宫外和宫内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散落在京城各处深宅大院里的权贵们。

除了在朝堂上身有职务、不得不硬着头皮进宫参加典礼的,那些失了势、或被新政触动了利益的闲散权贵,个个心里都憋着一股无处发泄的怨气。

他们紧闭门户,多在府中喝茶,只派了心腹下人混在人群中打探消息。

听着下人回报宫外的盛况和宫内皇后一同行登基大典,他们的脸色愈发阴沉,手中的茶杯捏得死紧。但他们也只能在心底暗骂几句“泥腿子皇帝”或“牝鸡司晨”,终究不敢宣之于口。

典礼的高潮,便是在登基大典上册封皇后。

太监总管李忠心展开明黄卷轴,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宣读册封诏书。

诏书直截了当地肯定了韩蕾与赵樽患难与共的情谊,以及韩蕾本人在筹措军资、发展农商等方面的功绩,郑重宣告,册封韩氏韩蕾为皇后,母仪天下。

更让群臣乃至天下震动的是,诏书刚宣读完毕,赵樽立刻便当众宣告:

“朕与皇后,结发于微末,相伴于荆棘,情深意重,天地可鉴。今日朕承天命,登临九五,亦向天地、向万民立誓:此生后宫,唯韩蕾一人。帝后一体,共治江山!”

赵樽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一生一世一双人,在民间都尚属佳话,何况在帝王家,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奇闻!

那些朝堂上的老臣中泛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但触及到赵樽那平静却威压十足的目光,又迅速平息下去。

有人暗自钦佩其情深,有人忧虑国本子嗣,也有人心思活络,想着如何寻机给赵樽送美人,以便在新朝立足。

而站在赵樽身侧的韩蕾,凤冠霞帔,容颜娇俏,眼中虽有泪光闪烁,腰背却挺得笔直,坦然接受着这一切。

她能与赵樽并肩而立,本身便是这誓言最有力的见证。

大典结束,韩蕾在宫女的恭敬引导下,仪态万方地退回后宫,去熟悉她新的身份和领地。而赵樽则率领文武百官,移驾金銮殿,开始新朝第一次正式朝会,也是封赏大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