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三)

第1061章 沙下文书,玄山遗秘

戈壁的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像细针扎似的疼。陈轩抬手抹了把额角,混着沙尘的汗水在皮肤划出几道灰痕,他眯眼望向眼前这座被风沙啃噬得只剩半壁轮廓的古城遗址——夯土墙断成犬牙交错的残段,墙根处积着厚厚的流沙,远处几座覆着赭色的土台,依稀能辨出是当年的屋舍基址。

“歇会儿吧陈哥,这鬼天气,再走下去嗓子都要冒烟了。”苏晴摘下挂在脖颈的相机,镜头上蒙了层薄沙,她掏出麂皮布小心擦拭着,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自踏入这片戈壁,他们已经跟着向导阿木走了整整三天,白天顶着近四十度的烈日,夜里裹着厚大衣还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若不是阿木经验老道,在沿途废弃烽燧里找到了半桶雨水,他们怕是早就要断了水源。

阿木蹲在不远处的断墙下,正用弯刀削着一根胡杨木枝,闻言抬头笑了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这地方叫‘黑沙城’,老一辈的牧人都说,城里埋着古人的宝贝,但也藏着风沙的诅咒,没人敢靠近。”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皮肤晒得像戈壁里的岩石,说话带着浓郁的西北口音,“不过咱们前几天在烽燧看到的那个‘三目标记’,我爷爷说过,那是‘识宝人’的记号,跟着记号走,错不了。”

陈轩点点头,目光落在遗址中央那座相对完整的土台。自打在博物馆研究古籍残卷时,青铜三目佩与玄鉴镜产生共鸣,投射出这个指向西北的坐标,他心里就总揣着股莫名的悸动——那共鸣里不仅有方位的指引,更像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召唤。此刻站在黑沙城遗址里,胸口的青铜三目佩正隐隐发热,隔着粗布衣衫,也能感受到那股温和却坚定的暖意,顺着皮肤往四肢百骸里渗。

“阿木,你说这土台,会不会是当年的祠堂或者藏书的地方?”陈轩指着那座土台问道。土台约莫三米来高,顶部平坦,边缘堆着不少破碎的陶片,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干涩的土黄色。

阿木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沙:“不好说,不过这土台是整个遗址里最高的,要是古人想藏东西,大概率会选这种不容易被风沙埋掉的地方。”他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巧的洛阳铲,“我先探探?看看下面有没有硬东西。”

苏晴立刻端起相机,调整焦距对准土台:“我来记录,要是真有发现,可得拍清楚了。”

陈轩没应声,缓步走到土台前,伸手抚上粗糙的夯土墙面。指尖触到的地方,土块簌簌往下掉,可就在掌心完全贴住墙面的瞬间,胸口的三目佩突然热得发烫,像是有团小火苗在里面烧着。他猛地睁开天眼,眼前的景象骤然变了——原本灰暗的夯土墙在视野里透出淡淡的青光,墙体内部,一道模糊的轮廓正随着三目佩的热度微微闪烁,像是在回应他的感知。

“就在这下面。”陈轩收回手,语气肯定,“不用探了,挖吧,小心点,别破坏里面的东西。”

阿木见他说得笃定,也不多问,拿起洛阳铲在土台侧面定了个点,小心翼翼地往下探。苏晴则围着土台来回走动,相机快门声在空旷的遗址里格外清晰,她时不时停下脚步,对着土台某个角落仔细拍摄,嘴里还念叨着:“这墙面上好像有刻痕,可惜风化太严重了,根本看不清是什么图案。”

陈轩凑过去看了一眼,墙面确实有几道浅浅的凹痕,像是用利器刻出来的,但常年风吹日晒,早已磨得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出几个歪歪扭扭的线条,既不像文字,也不像纹饰。他心里一动,从背包里拿出玄鉴镜,镜面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冷光,他将镜面贴在刻痕处,凝神催动体内的气息。

玄鉴镜的镜面渐渐泛起一层白雾,白雾散去后,镜中竟缓缓浮现出刻痕原本的模样——那是一个简化的“玄”字,旁边跟着三枚相互嵌套的圆环,正是玄山氏特有的标记。陈轩心里一震,看来这座黑沙城,果然和玄山氏有关。

“陈哥,有东西!”阿木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只见阿木手里的洛阳铲已经探到了土台内部,他慢慢将铲头拔出来,铲尖沾着些湿润的黄土,土块里还裹着一小片青灰色的织物碎片。

“小心点,别用蛮力。”陈轩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看着阿木挖开的洞口。洞口不大,只能容一只手臂伸进去,阿木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刷子和一把工兵铲,开始顺着洞口慢慢清理周围的沙土。苏晴也凑了过来,将相机镜头对准洞口,屏住呼吸不敢出声,生怕惊扰了这沉睡千年的秘密。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渐渐西斜,戈壁的风也小了些,空气中的温度开始下降。阿木额头上渗满了汗珠,汗水滴在沙土里,瞬间就被吸干。他挖得很小心,每挖一下,都要用刷子将浮土轻轻扫开,生怕碰坏了里面的东西。

“哐当”一声轻响,工兵铲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阿木动作一顿,抬头看向陈轩:“碰到硬家伙了,像是木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