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第808章 忻州市五寨县非遗-根雕、博文食醋酿造工艺、八大角秧歌

忻州市五寨县非遗:根雕、博文食醋酿造工艺与八大角秧歌的文化交响

在黄土高原与晋西北农牧交错带的褶皱中,忻州市五寨县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雕的质朴、食醋酿造的醇厚、八大角秧歌的热烈,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五寨人“以手抵心”的生活哲学,承载着黄土地上的记忆与温度。

一、根雕:自然与匠心的对话

历史溯源:从山林到艺术的蜕变

五寨根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明时期,当时女真人便有用树根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

后经民间艺人随形就意雕琢,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

五寨农民根雕艺术家胡胖小的家族便是典型代表——其祖父、父亲均精通根雕、圆雕技艺,胡胖小自幼耳濡目染,17岁起便与父亲外出制作仿古门窗,闲暇时以树根雕琢烟灰缸、观音像等物件,开启了与根雕的不解之缘。

技艺密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五寨根雕遵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原则,强调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表达艺术形象。

其工艺流程包括选材、构思、去皮、雕刻、干燥定型等环节:

选材:多在初春或冬季采集山林、河畔的树根,优先选择材质坚硬、形态复杂的根材,如荆木、榆木等。

构思:以天然形态为基础,通过想象赋予其艺术生命。例如胡胖小将洪洞大槐树祖源文化与姓氏文化结合,用荆木残根雕刻出百家姓根雕,赋予作品历史厚重感。

雕刻:分为简雕与繁雕两种风格。简雕仅裁去多余枝体,保留自然形态;繁雕则在关键部位精雕细刻,如胡胖小耗时3个月参与制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图》,总长30米,人物栩栩如生,获业界高度评价。

当代传承:从民间到殿堂的跨越

五寨根雕于2016年列入县级非遗名录,胡胖小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创新推动技艺发展。

他创作的《二龙戏珠》浮雕被家具厂高价收购,百家姓根雕系列更成为文化名片。

2012年,胡胖小获国际标准认证协会颁发“高级工艺美术师”证书,并被任命为世界杰出艺术家协会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标志着五寨根雕从民间技艺走向专业艺术领域。

二、博文食醋酿造工艺:谷物与时间的馈赠

历史渊源:千年传承的味觉密码

五寨食醋酿造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名医华佗曾用蒜泥加醋治愈蛔虫感染,开创食醋药用先例。

五寨牛氏博文醋业作为四代传承的家族企业,秉承“传统醋、放心醋、良心醋”理念,其酿造技艺于2019年获忻州市级非遗认定。

工艺精髓:五道古法与四季轮回

博文食醋遵循“蒸、酵、熏、淋、陈”五道古法工艺,顺应二十四节气变化:

蒸坯:以高粱为主料,配以豌豆、大麦制成的大曲,经高温蒸煮使淀粉糊化。

发酵:夏季伏晒促进微生物繁殖,冬季捞冰浓缩醋液,10公斤新醋经一年陈酿仅剩3公斤,成就“挂碗”、绵酸醇厚的品质。

熏醅:通过高温熏烤赋予醋液独特的焦香气息。

淋醋:用开水渗透醋坯,分层淋出头淋子醋、二淋子醋,头淋子醋酸香浓郁,二淋子醋柔和回甘。

陈酿:醋液在陶瓮中静置数年,水分蒸发后形成琥珀色固体醋,用开水冲泡仍鲜酸如初。

创新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博文醋业在保留古法的同时,开发出燕麦醋等功能性产品。

燕麦醋以莜麦为主料,富含膳食纤维与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脏疾病的功效。

其“醋泡花生”“醋泡核桃”等养生食谱,更将食醋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三、八大角秧歌:蒙汉交融的民间史诗

历史溯源:从军事操演到节庆艺术

八大角秧歌起源于元朝末年,融合了蒙古族与汉族文化元素。

相传元代农民为反抗压迫,借正月十五闹元宵之机,装扮成引头鞑子、丑鼓等角色混入县城,后逐渐发展为集说、唱、舞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2013年,八大角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艺术特色:角色、阵法与音乐的交响

角色配置:核心角色为四个丑鼓与四个丑花,全班共26人,涵盖引头鞑子、风流公子、渔翁等形象。引头鞑子身披羊皮,手提柳条指挥阵型;丑鼓戴高筒毡帽,斜插雉鸡翎;丑花执扇帕,裙钗摇曳。

舞蹈阵法:分压场、揉场、圆场三阶段,包含“四门八斗”“踩花”“蛇盘九颗蛋”等40余种阵型。表演时锣鼓齐鸣,队伍如盘龙穿梭,气势恢宏。

音乐伴奏:以铙钹、鼓、笙、唢呐为主,曲调明快,词曲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如《五嫂观灯》《赶集》等50余首曲目,兼具蒙族豪放与汉族婉约特色。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