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2章 禁足令下,谁在夜中点灯?

次日,长安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孙思邈冒着雨,来到了皇宫门前,他手持奏章,跪在地上,高声喊道:“医者孙思邈,有本奏请陛下!”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皇宫门前回荡,显得格外凄凉。

很快,孙思邈叩阙为民请命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有人都被孙思邈的义举所感动,纷纷为他捏了一把汗。

他们不知道,这位老医官,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改变那些商贾的命运。

而此时,李承乾正站在东宫的窗前,看着窗外那纷纷扬扬的雨丝,他的心情,如同这天气一样,阴沉而压抑。

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因为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对着李承乾说道:“殿下,陛下有旨,宣您入殿觐见!”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后迈开脚步,向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知道,父皇召见他,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嘉奖,还是问责?是信任,还是猜忌?

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李承乾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之中,只留下那扇紧闭的窗户,以及窗外那无休无止的雨声……

而关于那场瘟疫的故事,却远未结束。

宫殿里,李二高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深沉,让人看不出喜怒。

他盯着站在殿下的李承乾,眼神锐利得如同刀锋。

“你为何笃定疫源?”“你为何笃定疫源?莫非……早知会有此灾?”李二的声音如同冰冷的刀锋,直刺李承乾的内心。

李承乾心中一凛,却依然从容不迫地伏地叩首:“儿臣不知天意,但知人心。西市渠工乃魏王府旧役,若疫起而治之,岂非显儿臣早有准备?”

大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闷得让人窒息。

李二的目光如鹰一般锐利,透过重重的帷幕,死死地盯着李承乾的背影。

良久,他才缓缓地挥了挥手,示意李承乾退下。

李承乾站起身,却感受到父皇眼角微动,那细微的动作如同一道隐形的利刃,穿透了他的心。

他明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战局,远未结束。

“退下吧……”李二的语气低沉而冰冷,仿佛一句不带温度的命令,却让人不寒而栗。

东宫的夜晚,格外宁静。

雨水潺潺,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承乾站在书房的窗前,手里握着一叠草图。

他的眼神沉静而坚定,仿佛已经预见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切。

“告诉他,炭窑改烧‘活性炭’,每日三百斤,走飞骑军马车。”李承乾低声吩咐道,话音刚落,手中草图已化为灰烬。

他将灰烬小心翼翼地洒在窗外的花园里,仿佛在埋下希望的种子。

徐惠默默站在一旁,将这番话记在心中。

她的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转身离去时,手中多了几根绣花针。

她将李承乾的指令细细缝进了新鞋的鞋底,仿佛在为未来铺路。

与此同时,武媚娘以探视病母为由,离开了东宫。

她行走在雨夜的长安街头,心情复杂。

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衫,冷风吹过,让她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她面前——薛仁贵的一名部将。

“这是信物。”武媚娘从怀中掏出半枚铜钱,递了过去。

部将微微点头,接过铜钱,两人简单交流了几句话后,她便继续前行,心中却已有了计划。

次日,飞骑军的马车频繁出入东宫。

高履行站在宫门外,眉头紧锁。

他命令手下仔细搜查每一辆马车,一股不祥的预感在心头弥漫。

然而,每当车门打开,车内只有陈米和草药。

高履行脸上的疑惑越来越浓,但他不敢掉以轻心。

徐惠借整理典籍之机,将《瘟疫论》的手抄本偷偷交给太医院的一名小吏。

书页染上了淡淡的墨香,书脊上还留有她精心留下的暗记。

“先贤遗稿,或可济世。”徐惠轻声附言,语气平和而坚定。

数日后,这本书竟在民间流传开来,更有医馆依方制成了“防疫散”。

长孙无忌得知此事,震怒不已,下令追查书的来源。

然而,他并不知道,李承乾早已暗中修正了关键剂量,原本导致呕吐的药方,如今变得平和而有效。

暴雨的夜晚,东宫的灯火突然明亮起来。

高履行带着人在宫内巡查,却发现李承乾立于院中,手中捧着一盏琉璃灯。

灯光如昼,将雨水映照得格外清澈。

“孤思父皇夜读辛苦,特制此灯,名曰‘明心’,愿献于御前。”李承乾笑言,语气轻松而自信。

高履行愣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应对。

他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将此事上报给了李二。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