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贞观大闲人 第八百五十八章 东征启战

东征启战

君臣细细咂摸这首诗,沉默半晌,殿内忽然满堂喝彩。

作诗这种事,不看多么合辙押韵,意境多么深远,主要是应景,应眼前的景。出题让你吟风就吟风,让你颂月就颂月,如果作出的诗正好切合了出题,还在诗中表现出更深远的意境,那么,这首诗足堪千古留名。

李素作的这首诗无疑是能够千古留名的那一类,而且是李世民出题后只走了三步便轻易作出来了,更令满殿君臣吃惊。

“好诗!”

殿内一直沉默寡言的李靖忽然扬声喝彩。

在座的皆是当世名臣名将,这年头就算是武将也是颇有几分文学素养的,真正一字不识的武夫早被大浪淘沙淘干净了,就连程咬金这种粗人喝多了也能扯着嗓子嚎几句诸如“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之类的雅句。

所以李素作出来的诗对这些武将来说,自然是能听懂的,对诗中的深意亦讶然动容。

至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文臣,更是闻之欣然。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哈哈,好诗!不愧是少年英杰,朕当年这句夸赞非虚也。”李世民捋须仰天大笑。

长孙无忌眼中满是喜悦之色,望向李素的目光不由和煦了许多,似乎浑然忘却了当初的嫌隙。

李素的这首诗若说立意,自然不算太高远,给千百年的后人看的话,顶多算是一首励志催人奋进的诗,夹杂了一些爱国和功利情绪,用大白话来说的话,大抵意思就是大丈夫想要荣华富贵的话,赶紧抄刀出国砍人去吧,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不信的话你看看凌烟阁墙上挂的那些老杀才,谁不是砍人砍出来的……

但是这首诗当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这些当事人的面吟诵出来,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这分明是含金量极高的一首马屁诗啊,而且马屁拍得浑然天成,丝毫没有PS痕迹,表面看是给世人励志,催人奋进,再往深处一琢磨,好吧,二十四位功臣一个不落,全被狠狠拍了一记,简单几十个字的诗,二十四位功臣无论文武,全都成了号令千军戎马英雄的威风形象,这一记重拍实可谓挠到了所有人的痒处。

殿内功臣之一的宋国公萧瑀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头,这老头为人很耿直,而且脾气不大好,有据可查的跟李世民当面掀桌子的次数有四次以上,可谓一言不合就掀桌,这里的“掀桌”是字面上的掀桌,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而且不止一次,正因为他的脾气,从大唐立国到如今,萧瑀已然五起五落,这次是作得花团锦簇,颇具煽动性。

一场大战突然来临,似乎毫无预兆,偏偏早有铺垫。

圣旨下达的当日,长安城内外皆惊,只不过许多人震惊过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是啊,东征的话题其实早就有风声了,近两年长安城无论朝臣府邸还是街市酒肆,都因为东征之战传得沸沸扬扬,御驾亲征高句丽已经不算秘密了,户部钱粮早早做好了准备,前往真腊国和林邑国购粮的使团早已回京复命,大批的粮草正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兵部一众参军和主事们整天围着地图转悠,讨论兵出何地,攻伐何城,一篇篇战策如雪片般飞进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

征讨高句丽的圣旨突然吗?

或许民间有些惊讶,但朝堂上的官员们早就不觉得突然了,不论对战事抱乐观还是悲观态度的朝臣,都很清楚这一战不可能避免,李世民的决定不会因任何人动摇,于是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果然到来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