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宋风 第三百八十七章 法律

法律

法律

“巡回法庭?!”王安石心中有些不明白,不过在王静辉递过来的札子当中对巡回法庭制度有着详细的介绍,他也就快速翻看起来。

其实王静辉和他最大的分歧就产生在刑部职能范围上,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现在所涉及的官制改革当中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审复等权归还刑部,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

王静辉所知道的“三权分立”的那一套在现在看来是不为大宋统治高层所接受的,但他也不甘心,现在改革后的刑部权力比以往都大上很多,几乎除了大理寺手中还有一部分司法权之外,其余司法大权全部掌握在刑部手中。

后世美国的巡回法庭制度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王静辉并不清楚,不过单纯的从字面意思上他演化到宋朝的司法体系当中——全国按照人口和各路实际情况划分成两等,京畿路、河北东西两路、淮南东西两路、两浙路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相应的发生诉讼案件也要多,所以划为一等,其他各路人数比较少划为二等路。一等路巡回法庭分春秋两季各派出三十到六十名提举官员两人或三人为一组来巡回审查本路的各种案件,百姓若有对本州县法官判决不服者可直接上诉给巡回法庭提举官员。二等路的情况也是如此,不过相应的巡回提举官员比较少,每年也只有春季一次而已。

“此策甚好,不过这巡回法庭是挂靠在刑部的话,那就多立一个部门了!”王安石笑着说道。

“不是挂靠在刑部,刑部权力过大,而设立巡回法庭的本意就是防止官员与地方豪绅相互勾结欺压百姓,是以巡回法庭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王静辉说道。

“难道要独立一个局司?就像情报局和统计局一般?!”王安石皱着眉头说道。

“按照圣上的本意,情报局和统计局是直属圣上直接控制的,不受三省六部管辖!不过显然巡回法庭本意不过是减少天下冤案的产生,还没有达到动摇朝廷社稷的地步,所以自然也就不能够和情报局与统计局一般归圣上直接管辖了,以学生的建议最好放在大理寺名下!”王静辉笑着说道。

“这巡回法庭的设想是非常好的,可以有效的减少冤案的发生,不过就仅仅是一等路的巡回提举官员要是按照改之的算法也是最少要两百多名官员,这么大的一个机构是不是有些不合这次官制改革精简机构的体制呢?!”王安石皱着眉头说道。

“学生敢问王相,若是这次官制改革行事顺利的话,先不要算地方官员如何,就是这汴都城中的官员要有多少人被裁减掉呢?!”王静辉肃容问道。

“这……,某还真没有算过,不过想来会很多!”王安石有些赧然的说道,他知道王静辉做事喜欢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周到,像精简机构这种问题,恐怕驸马早就把现在汴都官员的总数都算好,该裁掉多少心中都有数了,相比之下自己还是有些差距啊!

王静辉伸出了两根手指——“至少两千名官员,当然这已经把所有虚职都算进去了,实际上真正能够裁掉的官员数量也不会低于一千!”

王静辉叹了一口气说道:“与最后官制改革的效果相比,学生更加忧虑若是一下裁掉这一千多官员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并且每隔三年都会有一次抡才大典,每次就会有不少于四百人的进士,再加上不定期的御试和萌补,大宋官员补充数量如此之快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王安石听后也是叹了一口气,不过他也听出来了,现在的危机便是那一千多官员何去何从,若是按照他以前的脾气,直接一条命令就可以了,但现在有碍王静辉就不得不使他更加慎重一些。况且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变法,他也知道自己身上积累了不少埋怨,除了皇帝赵顼给自己无比的信任来支撑他继续变法之外,在大宋高层中也唯有王静辉能够给予他相应的支持了。

王安石也听懂王静辉的话了,这一千多官员说什么也要给他们安排好退路,否则这很可能会形成一股**给变法带来很大的困难,看王静辉这意思仿佛成立巡回法庭也是一个分流官员的好出路,虽然相对于总数来说还不够,但也着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了。

“如此这般也是不错的选择!”王安石轻声说道。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说道:“王相变法为国学生是知道的,不过天下人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思,难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千余官员背后牵扯的势力很复杂,费些心思给他们找些事做也多少可以缓解他们心中的不平,同时也让他们少给变法带来人为的阻碍!学生估计这巡回法庭所需要的官员总数在四百人左右,这样算起来也是减轻了一些负担,其他地方再想想办法解决一些官员的出路问题,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最后剩下来一两百他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可是朝廷官制改革的精神是精简机构消除顶虚衔的官员,这是否……”王安石有些为难的说道。

“王相,我大宋以文治国,能不触动舆论是最好的办法,况且这些官员进入巡回法庭也不是简单的安排,这些人还要经过国子监律学的培训,熟悉本朝法制,经过考核合格后才可放任到巡回法庭之中就职。他们以后要每年外出奔赴各路巡回审案,为民伸冤以防止地方奸小愚弄百姓蒙蔽朝廷,这也不算是虚职了,是在为百姓和朝廷实实在在的做事,这样一来虽然多出一个机构,但并非是养着闲人!”王静辉语重心长的说道。

“毕竟是多出来一个机构啊!”

“自古以来便没有一个完美的体制可以实行万载,精简机构是一个精神,其目的是为了朝廷运作起来更有效率,而不是为了裁人而精简,那样的官制改革不改也罢。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马上要进行的官制改革也并非是一步到位任子孙使用沿袭,无论怎么改善都还是有些缺憾的……”王静辉说道。

“这个某心中明白!”王安石也是苦笑一声不知该如何作答……

经过了几天的讨论后,大宋官制改革方案终于敲定了,首先便是三省六部的改革,这是。原本按照王静辉的计划巡回法庭所需要的官员在四百人,但经过扩充后可以安置五百多人,其中的安置对象便是在像楚州、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增加了巡回法庭的法官人数。而且受王静辉的启发,在把经济贸易类案件转移到市舶司后,市舶司也需要大量的人员来管理此事,所以又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市舶司系统。

巡回法庭倒是有些像后世影视剧中钦差大臣一样,专门审理那些个州县存在疑问的案件,按照规定若是巡回法庭也不能够很好解决的案件,将会移交给大理寺来做终审判决,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院的作用。这是当初王静辉与王安石都没有想到的,因为这一部分权力按照改革制度是归往刑部的,但后来皇帝赵顼在司马光的建议下,没有恢复审刑院制度而是将这部分权力划归到大理寺,从此大理寺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司法上决非刑部一家说了算了。

王静辉心目中的司法体系没有实现,不过总算是开了一个好头,不像司马光和王安石,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他有的是时间来等待最佳的机会来实现心目中的司法体系,不过换句话来说他所想的未必是正确的——历史上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在这个时代恐怕是无人能够出其右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非常的糟糕,可见先进未必正确,只要符合现实需要就是最好。

在大宋中央官制改革过后,王静辉立刻上章朝廷,希望能够专门重修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以便基层官员审案定案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大宋不能够跟上高速发展的经济一个在于其政治制度,另外一个便是司法制度的滞后了。王静辉知道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一体,后世成为东方法系深刻的影响了东亚各国,不过因为古代中国对商人的歧视,所以根本就没有后世所谓的民法和商法,而后世西方各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尽管生产力与现在的宋朝水平相差甚远,但由于其对商人的重视程度,很早的便有了后世现代商法的雏形。

现在历史已经改变的太多,就宋朝现在的发展形势,就算以后东北女真和蒙古崛起那也对大宋构成不了什么威胁,光是耗也能耗死他们——历史上的南宋尽管军事上非常吃憋,但蒙古人征服南宋所花费的时间是最长的,几乎用了半个世纪才达到目的,而同时期的其他各国除了金朝还能够支持的时间长些之外,用了二十二年才达到目标,其余各国在蒙古铁骑下从来没有支持超过十年的,基本上是五六年就被覆灭了。有了这样的对比,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能说宋朝是窝囊宋,它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在外部环境比较安定下,在王静辉眼中除了要大力发展军事以期收复燕云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商业经济了,他不知道会不会以后出现资产阶级,但无论采用那种政权,国家就是抵御外辱,对内让百姓生活的更好,事实上到了后世的时候中东国家也是帝王制度,因为国内富裕也很难说的上它就是落后的。

想要发展经济就要面临法制问题,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纠纷,更何况商业领域更是如此,专门的商法编制势在必行,而相应的民法等等法律也要尝试从刑法中分离出来,就算在王静辉有生之年做不到,也要积累相应的经验留给后人做参考。

王静辉的奏章中对建立专门详细的商法做了详尽的说明,并且还建议朝廷能够大量培养相应的人才。事实上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还有很多并不出名的书院都是属于王静辉的私产,开设的课程也与外界传统书院有很大的区别,现在他名下的各个书院都开设了律法系,不过这门课程并不是很受到欢迎。现在王静辉的奏章中专门说到了律法人才的培养,建议国子监应该对民间书院开放,通过考试等等来吸收专门的律法人才进入国子监——这一项实际上指的便是自己名下的书院,因为只有他开办的书院才有专门的律法专业,一旦进入国子监他们便成为大宋的官员了,这也是一项出身,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大宋在这方面人才的积累,使得以后人才的培养更加细化、专业化,这也同样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革新!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