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情报
郭逵是大宋军方的头面人物,用来给王静辉做顾问,显然显得太过奢侈了,这种事情只要找个枢密院中的普通文职人员便可以满足王静辉的要求,但郭逵在军方有着很高的号召力,要想开启大宋军制改革,就必须要有一个有声望的军方人物来为此摇旗呐喊才行,不然依照大宋扬文抑武的传统政策,军方的人会隐隐有中反抗的力量来阻挠军制改革的进行,毕竟很多人都是旧有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这军队中也和朝廷的文职圈子有很大相似的地方。
在王静辉的计划中,军制改革不能是文人关在小屋中闭门苦思的几个条例,要有内行的人来做参谋,在了解大宋军制的同时,王静辉也和郭逵充分交流意见。王静辉在以前的时空中便是一个军医,军事上的东西他懂得不是很多,但后世的军校等制度他还是清楚一些的,把后世的一些他所知道的军事制度总结出来再结合现有的军制,王静辉相信自己的军事改革制度虽然不至于一下子能够让大宋军队天下无敌,至少也比王安石在历史上提出的那些条例要好得多。
郭逵现在虽然是大宋参谋总长,但他的角色还是非常清闲的,现在有不是宋夏交锋的高峰期,边疆异乎寻常的平静,这主要是西夏内部正在内讧,无力对大宋形成有效的军事威胁罢了。
由于王静辉几年前向朝廷进策,希望能够向西夏和辽国这两个头号敌国输送和尚道士,得到了大宋统治高层的支持,虽然向外输送道士比较失败,但佛教徒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夏和辽国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佛教基础,再加上大宋的有意推波助澜,这些和尚很快便在两国站住了脚跟。
由于王静辉清楚医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这些佛教徒进行了简单的医学培训,再加上本身大宋医学很受到重视,这些和尚自身都懂些医术,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在西夏和辽国却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不仅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望,还受到两国的权贵高层的钟爱,各种捐献也随之踏来,这使得后期这项计划倒是成了赚钱的一笔买卖,那些混杂其中的大宋探子也隐蔽的非常好,不时的向大宋发回各种敌国信息,使得大宋不再像历史上那样对对手一无所知。
鉴于和尚输送计划的顺利,王静辉对军制改革的也紧随其后而来——弹劾那位上书出这个馊主意的官员,驸马当上主考官,那岂不是这一届考生都变成他王静辉的学生?而且驸马他年轻,无法服众。皇帝赵顼只是拿这本弹章一笑了之,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让驸马当主考官,而是想让他做个类似苏轼那样普通的考官而已,这些下面的官员都会错意了!
不过虽然现在皇帝赵顼刚刚继位不久,年龄也是非常年轻,但并不意味着很好哄骗,没有长远的看法,他让王安石当主考官,但考官行列中除了苏轼一人是非常明确站在变法派一边之外,其他的人如宰相陈升之等人的政治立场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一种平衡——古老的帝王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平衡考虑,皇帝赵顼还是把王静辉叫到福宁殿中议事——专门商讨殿试事宜。
皇帝赵顼还是让王静辉担任了考官之一,他心中所想的便是把王静辉当做两派的润滑剂和砝码——王静辉几乎从来没有偏向过任何一派,自王安石上台以来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便扯起了变法的大旗闹得朝堂之上风风雨雨,这让他心中多少有些失望,有驸马在也可以多少消除两派之间的矛盾。至于御史的弹章上说起驸马做大的问题,皇帝赵顼根本连信都不信——况且王静辉的声望虽高但官职却没有和他的声望相匹配,并且还多次对想要给他升官的皇帝表示自己不需要高官职,免得坏了太祖太宗皇帝立下的规矩,只需要土地和爵位作为奖赏便已经是足够了,况且王静辉还是自己的妹夫,身边都是皇宫大内从英宗赵曙时代便部署在驸马身边的探子,有什么风吹草动皇室都是的态度便已经说明了一切,无论是赵曙还是赵顼当皇帝,他们都不是昏君,皇帝对驸马的信任已经大大打击了御史想借打倒驸马做进身之阶的念头。
福宁殿议事除了敲定了王静辉的考官身份问题之外,还确定了考题的内容和考试的时间。本来去年就应该举行的殿试由于皇帝赵曙突然病重退位被拖到了今年,现在总算可以开考了。在这次会议上也由于王静辉和司马光的支持,王安石提议的策论也被作为考试的重要一项,本来老王同学想把经帖墨义直接罢掉,不过这次却犯了众怒,连同阵营的苏轼都颇有微词,最后还是王静辉出面建议缓行,采取逐步替代的方式来解决,这原本就是几年前他自己的主张,皇帝赵顼早就对此非常有意,也一并获得了通过。
这两天戒念还在上班,真是很羡慕能够休假的同志们,现先发上一章给大家解渴,明天就可以回家了,明天的新章节将会在晚上发布,祝大家能够享受到一个快乐健康的元旦!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小说阅读。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