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粮食
洪羽在福建当地的山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平均亩产有时候就能够偶尔达到六石的水平,看到王静辉买下的这片良田,水利设施完善,还有很多其他的帮手,所以对于他来说七石的亩产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见鬼碰到蝗灾。不过王静辉所说培育新品种的水稻,能够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这在他眼中是个疯狂的念头,但这百顷良田的诱惑力对洪羽来说是致命的,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达到亩产七石把百亩良田挣过来再说。
由于洪羽上过私塾,中间虽然由于家境问题辍学,写个诗词文章没有希望,但要把他种田的方法用大白话写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不像这里其他的农夫,种田可谓是各地的好手,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所以王静辉让他做了这里的头头,来管理这片试验田,并且还要把他种田的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尤其是不同稻种搭配的双季稻生长状况一定要写清楚,以便最后在推广双季稻的时候能够取得最佳的搭配稻种。
王静辉每个月都会到这里来视察双季稻种植情况,尤其现在是九月,晚稻都开始灌浆结实,他来的更加勤快了。在洪羽的眼中,王静辉这样把不同的稻种毫不选择的加以搭配种植来找出最佳晚稻品种的做法简直就是浪费。这里可不是福建岭南,这里是楚州,到了九月份天气就很不适合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了,甚至会产生颗粒无收的可怕景象。虽然王静辉在他眼中是天大的官差了,但为了那一百亩良田,在晚稻播种的时候,他鼓起勇气跑到知州府中去见王静辉,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眼前这个大官居然没有责罚他,还赏钱三十贯,还说道什么:你们是专家,这田怎么种全靠你们来操心,我不管你们怎么种田,缺人缺钱找我要,我只管你们要产量和把种田的经验和心得!
多次相处后,洪羽觉得这个大宋驸马、大学士哪有什么官样?!简直都快要把自己和其他几个种田好手恨不得当作佛像给供起来,吃穿用度几乎有求必应,只要种田方面的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了免去这些种田好手的后顾之忧,除了让他们的子女免费上学外,还给他们置办了三十亩良田,就算以后不用他们了,也能够有足够的田地来养活自己。这些无声有形的关照让他们更能把心思放在试验田中,而且和这个驸马爷说话的时候也是毫无顾忌,实话实说也不会让他生气。后来洪羽这些外地来的种田好手才从外界的人们的议论中知道,驸马爷是难得的好官,三下五除二便把楚州治理的蒸蒸日上,百姓富足。驸马是状元郎出身,便被百姓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挽救大宋的。
洪羽也明显发现驸马爷的神情随着晚稻的逐渐成熟而紧张起来。这个时候的楚州水稻都早已经收割完毕了,所以楚州郊外不远的这片稻田显得格外扎眼,不少人都来问这是什么水稻,怎么还能够种:设立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由这个中心来专门把留在地方政府常平仓等用来在灾年赈济灾民各种官仓集中管理,将各地的官仓职能更加细化,用来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王静辉想到要想让这个时代的官员不能随意挪用官仓粮食和资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起码也要把用来赈济灾民的粮食和银钱单独另立出来,再怎么挪用也不能把注意打到赈济灾民粮食这一块来。
提议另立专项官仓的奏折可不是这么好通过的,这会使中央对地方的监控能力更强,各地官吏也会称此法“不便”——这会断了许多官员的财路。为此王静辉仍然执行了他的老政策——把奏章写得超级厚,所有的理由写得清清楚楚,怎么执行也给详细写出来。就算他不在汴都开封亲自面圣解释,也要用详细的奏章把所有可能会遭到反对的地方武装的滴水不漏,以保奏章能够一次性说服那几个老家伙,获得通过。当然这也少不了要给那几个主要官员写封信,现在的三司使不是蔡襄了,而是河北韩家的韩绛,他没有和韩绛接触过,但还是硬着头皮给韩绛这位“计相”写信,毕竟身为“计相”的韩绛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这件事能否通过的关键就在他的身上。
王静辉准备后各种文字材料后,并没有急切的向上呈送,而是等了五天——试验田的晚稻成熟了,才将晚稻和早稻的稻穗与这些奏章交给等候的快马送往汴都开封,当然给所有重要大臣的信件恐怕此时已经都收到了。
“圣上,驸马的奏章臣以为应该大力推行!”司马光穿着整洁的官服在福宁殿中高声说道。这是在福宁殿中,英宗赵曙再次紧急召集几位大臣议事,对这种“福宁殿议事”的事情,各位参加会议的重臣已经开始习以为常,尤其是在枢密院得到楚州的“热线”后,最多不过三天,英宗赵曙肯定会要把他们招到福宁殿中,对此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楚州那位驸马又在“远程遥控”了。
英宗赵曙收到了王静辉关于“天气预报”解释的回信后,沉吟了半晌才点点头把这件事先放到一边去了,他最关注的便是那两捆颗粒饱满的稻穗,在另外一封信中,王静辉说是这两捆稻穗是在今年同一块水田中所栽种出来的双季稻,亩产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八石——那个变态的洪羽真的做到了。不过洪羽为了求得双季稻的最高产量,所以便抛弃了水稻的品质,在上的话:“整个淮河流域以南的大宋版图都可以进行双季稻播种,虽然臣是以良田耕作来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放眼三分之二的大宋国土的农田在推行双季稻种植后,每年的亩产在平常年间也会达到四五石,远远高于三石的亩产水平,我大宋百姓的饭桌再也不会因为饥荒而受到威胁!”
这段话在得到了那些“专家”的认可后,英宗赵曙的心不禁怦然心动,但最令他激动的是司马光的那句话:“如驸马所言能够成为现实,则我大宋百姓将永无饥荒之患。若朝廷能够善加处理,百姓因为发生饥荒而效仿黄巾之事!”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写到:“臣正全力给洪羽等十三名种田能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加紧培养新品种的晚稻和早稻稻种,以便使双季稻的亩产能够达到十石水平!”这句话在英宗赵曙等人的眼中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已经有八石的亩产,相信十石也会在驸马的手下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