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中)
王巨先是写熙河,不是怎样经营,而是为了马。
保马法让老百姓养的那个马能上战场吗?
但得到熙河则不同,可以利用王韶那个市易之策,鼓励蕃人养马。可朝廷千万莫要插手,汉人主管,蕃人养马,必会产生纠纷。不过可以激励他们养马,虽然马的繁殖能力不及牛羊,不过它的价格高昂,养马比养牛羊还是划算的。然后官员再用蕃人紧缺的物资与之交换,熙河便可以成为重要的养马基地。
其次是兵,因为得到了熙河,等于无形中得到许多牧场,朝廷可以抽调一些禁兵前往轮戍,但轮戍的时间必须要长,专门将他们培养成真正的骑兵,而非是现在花架子的禁骑兵。
在这里王巨又提到了一件事,宋朝最大的敌人还是北方。
然而河北河东承平时久,当然这是好事,可不利的就是军民不习战斗。
不但河东河北百姓渐渐不习战斗,禁兵战斗力同样变得很差,包括王韶开边,用的多是沿边弓箭手与蕃兵,并没有用多少禁兵。
一旦北方有警,又会象安史之乱那样,因为中原百姓不习战斗,唐朝羽林军堕落,而精锐的唐军则在青海与西域,于是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调来,还是打不过安禄山。
致命的是宋朝都城就在开封,连一个回旋余地都没有。
所以必须及时不停地培养一支精锐禁骑兵。
可能王巨现在说,大伙儿还是不放在心上,但不久契丹看到宋朝大灾。又被熙河拖了腿。于是又来敲竹杠子了。
因此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不是没道理的。再看宋朝,辽国大旱,宋真宗刻意让燕云地区的灾民到宋朝来就食,盛情款待,灾后又派专人将这些灾民护送回去。
不过辽国还算好的了。
甲午战争后,光绪三十二年,听到倭国有灾害。大清立即出十万助赈倭国灾。光绪三十三年,也是中国的灾荒年,自己国家的百姓都吃不饱了,倭国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
这是何等的国际情怀。
倭国难关熬过去了,然后回报的是几千万条中国的人命……
然后还继续之。
而这次敲诈终于使是史上北宋与辽国彻底走向灭亡。
王巨在努力地扭转着宋朝的命亡,甚至他还做了两手打算。不过这次敲诈正好是一次让大伙能听得进去的机会。
如果禁兵再强大一点,河北河东有一支真正能派上战场的边军,即便金人南下,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只要能拖住。金国又得到了辽国,那么堕落起来更快。就没有危害了。
这是楶不过混了一个知枢密院事,然后便去世了,否则不久也会遭到王韶那样的下场。
所以王巨更将视线放到了南方。
然后他用信通知黄吕二人,于琼州岛南部朱崖军出资建设一个港口。
实际这里也有一个小港口,供小型商船与渔船停泊的。就在这个港口基础上进行扩建。
哪里现在也是天高皇帝远,出一些钱贿赂一下,再加上王巨还略有一些威名,当地的官员也不敢阻拦。
于是这个港口成了一个中转站。
未来这个港口还有大用途,但这个王巨就未对任何人泄露了。
黄吕二人从广州出发,冒充普通商人进入交趾。打探敌人情报嘛。最好自己能看一看。
一边与交趾人换粮食。一边注意交趾的情况。
这时交趾反过来真以为他们是普通商人,派人过来向他们打探口气。结果两人装傻卖愣,交趾探子什么消息未得到,反而让他们套了一些消息到手。
也就是交趾听到萧沈二人的话后,感到很愤怒,太藐视我们大越了!
王巨说的就是这件事,对错他没有评价,如果将交趾继续当成暂时割裂出去的领土。宋朝打算收回来,也没有做错。如果将交趾当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就略有些争议。毕竟宋朝只是说,并没有真正动手。
王巨便在奏折上禀报此事,说交趾可能会先发制人。
这不是黄吕打听来的,而是王巨自己编造的,也不能算是编造吧,交趾确实很快就要先发制人了。
所以建议邕州立即兴修城防,加强警戒,训练土兵。以备不测。
别要经营交趾了,先将自家的事顾好。
看到这里。赵顼茫然,难道交趾也敢入侵宋朝。那可不是,虽然宋朝大,但在南方兵力一直很少,连侬智高都想做大南天国皇帝,况且交趾。
而且宋朝买安的措施,无疑也鼓励着交趾野心膨胀。
惇看到这一条时,不由说了一句:“真奢侈啊。”
可能后人对于中国古代航海产生了一些误解。
最好的航海时代,大家多认为是明朝,那是错误的,航海从唐朝就开始,不过唐朝禁止百姓出海,真正参与航海的海商并不多。从是大食人与波斯人。但因为文明先进,虽然唐初唐朝的海船不及大食船与南海船,不过后来居上,渐渐泉州船舶成了最先进的海船,许多大食商人订购了唐船,用之航海行商。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无疑海船技术达到了巅峰,但那是官方行为,是送银子的。结果郑和下了七次西洋后,使得明朝经济负担沉重,让一些大臣们气愤之下,将郑和宝船图纸烧掉,随后禁海。这一禁,导致倭寇产生了。
因此最好的航海时代是宋朝,虽然不如郑和那样的规模,但造福了国家造福了百姓。虽然单次规模不如郑和船队,可总规模却不知是明朝的多少倍。后来南海打捞的古代沉船也能证明,百分之七十,乃是来自宋朝的沉船,而非是明朝的沉船。
楶是王巨的好朋友呢。
不但市舶司的抽解激增,这是买回来的,还有卖出去的,这些进出港口前后,还要陆续地征税,由是带动着商税收益也在迅速增长。
但中间也出现了新的纠纷,那便是百姓的迁徙。
在王巨推动下,航海的人多了,规模大了,得有海外基地,因此王巨鼓励百姓迁徙到海外。这些海商出的条件也不错,当然,搭船需要船费的,以户计算,一户人家一百贯钱,十年偿还,但到了海外如果做工,保障每年有一百贯以上的收入,若是种地,则给一顷耕地,十年内免征任何税赋,若是放牧,同样会拨出大量牧场,并且还会贷款贷粮贷牲畜给百姓,利息是年息一分。
可最最让百姓动心的是,除了这些免十年赋税的地与牧场,或者是高薪收入,以及风险赔偿金外,同时还有一个承诺,如果去了当地后,一年内不满意者,可以让百姓回来,并且不收任何船费与吃喝费用。若出意外,照样赔偿。
但定居三年后,想回来探亲,一来一回则必须交一百贯钱,毕竟这时候海船成本高,路上还要付其吃喝。上了船,又在大海上,什么都贵。
而且这些条件在登船前,可以先去官府双方写下契约。
也就是对岸确实条件很好,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条件。
这个便让朝中诸大佬好奇了,赵顼写诏书询问,王巨答复是海外有许多无主之地,面积之广,难以想像。之所以海商这么做,是一旦百姓迁徙多了,朝廷要不要派人管理,海商们不敢预料,真派人管理,那只能交给朝廷。所以只承诺免掉十年赋税。
管理到海外?
大家一起冒冷汗了,就算朝廷有这个心,那个官员愿意去啊?那还不如去岭南做官呢。
于是赵顼又回了一封诏令,若此,请吩咐那些商贾善待百姓。而且海上风险,不可不防。
王巨也回了一奏,说请放心,虽然海上有风险,不过海商皆在摸索各条航线。尽量地避开飓风时季。同时也在改进海船技术。实际出事率未必比长江之船高。
而且在王巨戒劝下,海商也与迁徙百姓签订了协议,若是出了事故,每户人家可向留守在内地的亲人亲戚赔偿一百贯。又规订到了当地安定下来,立即让他们写信,再由海船带回国。而且王巨又戒告百姓,各自在迁徙前与亲属暗中说好了,在信上做一个记号。以防海商出事后派人假冒亲人写信回来。
还有另一个灵活的规订,海商带回来的香料珠玉,若是走私那没有办法,如果不走私进入港口,则必由内库榷买过去。
内库不是支付铜币的,而是多以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或金银与海商兑换。
因此百姓如果在海外有所收获,则在内库支付香料的丝绸金银时,海商从中抽出一部分发放给其家属亲人。
为何海商以户计算,只要是一户人家。无论是一人还是十人,都是支付一百贯船票费。
这是有意鼓励全家迁徙。
但终是海外。除了那些真正活下不去的百姓,余下百姓那个愿意一家老小全部去海外?
因此多数人有家人与家属呆在内地。
然后到了。
他先说了人口密度,象环庆二州包括蕃人在内,不会超过六万户,然而仅是建州、福州与泉州户数就达到了六十多万户,其密度几乎相当于环庆二州的七到八倍!
不仅这三州,包括整个福建路、两浙路与江南西路,人口太过稠密,因此百姓无法养活更多的子女,导致许多父母将自己的亲生子女活活溺死,也包括章惇差一点就被他父母溺死了,章家在当地还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但这一条王巨就没有说了,毕竟得给章惇一点面子。并且现在这种情况蔓延到了黄州、鄂州。
大地有限,百姓繁衍无限,难道陛下你愿意这种惨忍的情况继续发生并扩大吗?
其实就是迁徙一些百姓离开福建路,福建路人口密度也太大了,就打算抽掉一半,只要其父亲不再活活溺死自己子女,要不了三十年,又会恢复过来。
但怎么可能抽掉一半,那得多少户人家哪?得用多少海船来装载,得用多少人去安置哪,海商们有这个本领么?
之所以豪强寺院们反对,是因为人口密度越大,地皮越紧张,他们拥有的地就会升值。而地少人多,给予佃农的待遇便会很差,那么他们获利就会更多。至于百姓溺死自己子女,管他们屁事。
然而经过这两个方向的迁徙,会出现一个局面,人口密度下降了,对耕地渴望也减轻了,耕地价值也会下降,那么兼并情况就会逐步减少。因为百姓数量减少,但这些大地主大和尚们不可能亲自耕种的,为了能雇佣百姓,只好渐渐改善其待遇,以便留下佃农。难道这不是陛下你渴望的吗?
其实以前王巨就对赵顼说过。
宋朝最大的危机,是积贫积弱,还有一个更大的隐形危机,那就是人口在猛烈膨胀,仅是户册统计便有一千四百多万户,隐户逃户流户与蕃户还不计入其中。
这才是导致耕地疯狂兼并的最根本原因。
象宋初,地价贱得怕人,投资土地回报率低,那么会有多少人花大代价,或者抹着良心使出各种手段去兼并?
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一旦宋朝户数再翻一番,不用外族入侵,宋朝也完蛋了。因为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这个很快的,如果没有其他意外,顶多七八十年,宋朝的人口就能翻上一倍。
而且当地豪强的反对,早在木棉司就开始了,因此章惇还刻意与王巨商讨,这才推出邮驿改革。
王巨又刻意重新提醒一下,不错,当地豪强是反对之,海上虽然不象百姓所传言的那样可怕,但确实也有风险,即便王巨在泉州这段时间,就听到好几艘海船出了事故。可总比让百姓将自己子女活活溺死得强吧。
不管怎么说,百姓这种自我的计划生育,确实太惨忍了。
并且章惇以前为了木棉司,还刻意做了一次调查,福建路十户人家就有五户人家这么干过,这时代除了在妇女安全期上做文章外,几乎没有什么科学的避孕措施了,就是安全期也未必安全,动不动就怀孕了。所以这惨忍的事儿想少都少不了。
因此章惇说,尽管迁徙到南方,出现了一些死亡,总比这个死亡率少得多吧,难道这些婴儿就不是人命?
赵顼还说什么。
但在王巨鼓动下,迁徙百姓的数量十分惊人,几乎有两万多户百姓从户册上消失,甚至波及到两浙西路。这只是公开的户数,还有大量的隐户逃户,这些人才是真正活不下去的百姓,也随之迁徙出去。不过这些百姓就无法统计了。
然而当地官员对王巨有些敬畏,别看王巨到了泉州,但经他一闹,朝堂上六七个大佬,包括孙固都贬放处理了,陈襄几乎消失不见了,就连文彦博下台也隐隐与王巨有关。
并且这个迁徙不是从王巨来到泉州才开始的,在熙宁四年冬天,就有一些商人开始做了。只不过王巨来到泉州后,将它进一步地扩大,以便疏散当地的百姓,给大伙更多的一份生机。
确实,两浙路与福建路土地更紧张,特别是福建路,因为出海的人多,不仅是航海,还有捕渔,所以信神拜鬼的百姓也多,导致大量寺院产生。但这些寺院才是最贪婪的,他们几乎占据了福建路四分之一耕地。
然而经过王巨的推动,进一步的疏散,这种状况渐渐好转,这也便于治理。
再者因为王巨的推动,各地官府商税激增,现在宋朝政绩与经济挂钩,皇上又不发话,因此从上面的京城诸官,到下面的官员,大家一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没有想到,这么快更大的回报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