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天变 第一百三十三章 出山

出山

《天变》

出山

宿营的地方是一片坡上的平地,似乎曾被开垦,有些地方甚至有依稀畎垄的痕迹,不过已经不再有上面的农夫和稼穑,而成了一百多个战士临时的居所。这里林木也比其他地方稀疏了许多,不过夏日这些树木作为我们的遮蔽已经足够了。我们直到还有几十步时,才能看到我们的战士正三三两两地在火边吃饭。而在此之前,除了听到声响,和树叶间闪烁不定的火光,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那边没有了我身边的这杆少年谋臣战将,这个被大家称为老赵的“兵头”在士兵中就显得非常显眼了,一个人站在火堆旁和坐在那里吃着东西的士兵们说着什么,从容不迫,气定安闲,自有一份风度气魄,像是个能做大事的人。似乎有人告诉他我们来了,他便把脸转了过来。

很快我就看清了这个老赵的样子,果然如同他们所描述,一张标准的老实人面孔,这种脸孔是那种你即便让他去砍石头他都问为什么而立刻去干的感觉,这和他身上散发的感觉截然不同。他看着我,先行了个礼,然后笑了笑,笑得很是灿烂,不知道他是不是从我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迁升。

而我确实打算把他由“兵头”升为“将尾”。

片刻后我又看到了那个被扣住的人,这人倒是张标准木瓜脸,而且是那种收得晚了表面被晒得很皱巴的那种,毫无表情,没有惊慌,没有恐惧。此人若是学堂里的夫子,毫无疑问必是古板地令人发指的那种或者坏得冒烟的那种。老赵没让人捆他,只是几个也许以前是黄巾军的士兵,正围着和他说话,像是控制着他,但场面上并没有对他似乎有恐吓的意味,倒似老乡间的叙话;更奇怪地是,似乎是这个木瓜脸大叔在询问他人,只是听完别人的回答,他依然毫无表情。

这个人一看就觉得是个读书人,那种在他已经老去而且有些萎靡不振的身体中有一种特殊的“气”是没有办法掩盖的。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所谓“气质”(这个词出得晚,现在现创了,作者注):即气之质也,气发于心,而心从于意,其为质者,禀性也,纵岁月弥久亦难更改也。

我先问了一下那几个和他聊天的士兵,他们是以前黄巾军的,而且都是青州人。如果没错,这个规范青州产木瓜的脸型的大伯,定是个青州古板且冒烟的先生。

“你是谁?”我们几个把他围住,我看了一下大家,开始发问。

“一个山里人。”他依然一点都不害怕,很是坦然,我真的不相信一个普通山里人见了我们这个阵仗会这般镇静。所以,我很担心这是个……刁滑的……山里人,与此同时我也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有些问题。

“山里人?”我笑了,笑得很灿烂。

“是啊!”他也笑了,笑得很卖力。

原本我也没指望能从他这里问出什么,但是这样把他放了确有心有不甘,只是忽然我在他领口看到了里面的东西,让我忽然感觉这个。

“不错的蜀锦,虽然是老货,但是帛品很高啊。”我笑得更灿烂。

“路边捡的,几天没人要,它好歹也是件衣服,我就穿了。”他也笑得更卖力。

“在哪儿捡的?”我的脸就这么保持笑容,感觉有些累。

“早了去了,谁还记得?”不知道他怎么还能这么从容。

忽然,我决定碰一碰运气,原因虽然是因为自己的身世,但却挑起宋的一桩回忆。

“这位先生,以前是当官的,是不是因为十年前的乱事到此处啊?”我已经开始确信这个人很可能和党锢之祸有些关系,但是我这问话,回头想想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不过,由于宋的加入,这个疏忽变得不太重要了。

“哎呦,官大爷和我无关,我和官大爷无碍。”他甚而能流露出一种痞气,着实不简单。

“张俭叔父?”忽然宋的声音响起,却到后面慢慢小了下来。

那个人脸色忽变,脸上皱纹涌动竟要弹出些老皮老肉来似的,不过旋即恢复面色平静;但眼睛还是不自觉地从我的身上离开转到了我后面的那个瘦弱书生身上,其中闪烁不懂,定是在思索打量着什么。

“小兄弟怕是认错了吧?”他语气难得缓和了很多。

“叔父是山阳督邮张俭大人!”宋忽然一口咬定。听完两人这几句,再一见此情景,就是我也能认定他一定是张俭,否则,经由一个陌生人提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姓名,又怎会失态如此。

“你是?”

“叔父十五年前曾到我家暂避,那时侄儿虽年幼无知,却也依稀记得叔父模样,何况家父常对儿言,作人须学叔父那样,故而印象深刻。”

这个被认定为张俭的大叔似乎稍稍有了些印象,微微点头,但还是不确定地问他,不过却是指着我:“请问这位是……”

“叔父请与侄儿过来!”宋忽然很是神秘,把张俭拖到没人的地方说话,倒把我们都晾在了一边。只留这里一种兄弟,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回事。

“大伙歇歇吧,”我决定作为头领得有个比较好的解释和处理方法:“人家是故人,咱们就不便打扰了,各干各的去吧。”

说完大家也算识趣,见没自己什么事,也都各干各的,基本都是在准备吃饭了。

而我显然无法把自己的注意力回到锅灶前,而是不自然地朝那边望了过去。

看来文人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是他们讲了好长一会儿。我说这话时,显然我把自己归入武夫的行列,但是如果把我和鄂焕、小南归于一类,显然又是不妥当的。抛下这些无聊的念头,努力回忆,我似乎有听说过张俭这个名字,而且定是和党锢之祸有关,他与父亲或许是同样的人,可具体他干过什么,我就不清楚了。原本在学堂,老师对这种事情也很是避讳,大伙也没什么人经常谈这个,至少和谈襄阳美女的次数差很多,甚至没有谈银铃的次数多;只是大赦党人诏书一下,才开始多谈的,即便这样,还是没有超过谈论女人的时间。想到这里,这张木瓜脸似乎眼看着就变成圆润些的冬瓜脸了,而那些皱纹也瞅着显得慈祥了不少。而他应该的形象也很快在我脑海中成了虽严格却也慈祥,平素说话温和,不紧不慢的老夫子了。

其实是他的脸确实开始有了笑意,而且期间不断看我,让我颇不自在。我抹了抹脸,确信没有什么杂物;摸了摸头发,着实一切正常,只是好像头发又长了,掰掰手指头离明孜之战已经有些时日了。现在想起当时那一战,已经能够相对平静地承受那份感受,只是心中时不时还会抽一下,只因为那一幕幕在眼前还是会不时闪过。

“大哥,叔父请您过去一下。”宋忽然过来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也赶紧站起来,和他相请,快步走了过去。

而他则将我打量了好几遍:“未想孟博先生之子,竟是如此巍然挺拔的少年英雄。”

“先生如何知道我是我父之子?”当时惊了,竟说了这么句废话,不过还好谁都没有听出来,或者说都理解我的意思。

“咦,自然是宋贤侄告知我的呀?”张大叔倒是一脸坦然,竟然还带着惊奇。

这让我立刻转向宋玉东,我清楚地记得当天没有他的参与,因为父亲并为昭雪,我也没有敢告知所有人,他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先解释给我听。

“雪林与我交厚,他知我为你谋划,义同生死,一日酒后他便告诉我了。”我怀疑是酒后失言,不过告诉他倒也无妨,但田缄这坏蛋这样大嘴巴着实不应该,可想到这里才发现,我倒有日子没见他了。

“当时还有谁知道?”

“就我们两个人。”我虽然有些担心,但是看着他的样子,还是算了。

“张叔父,非智不愿别人知晓。”我决定带上为长辈作揖的所有恭敬与这位大人叙话:“只因黄巾之乱后,上颁书大赦党人,为众洗刷冤情,我父未给昭雪,故隐而不发,不愿为他人所知。”

“噢,竟如此?那李膺、杜密两位大人可有?”他对父亲的事情自是有些不解,但是还是立刻追问这两个当年最有名的“党人”。

“已为其天下正名,上拟为两位大人各定谥为念。”我这个还算清楚。

“这是正理,终究有这一天,没想到,终于能让我等到这一天,当年我四处流浪有五年之久,天天便是盼上为我等洗雪沉冤,最后遁入这山中,心都冷了。没想到……好……好……好。”他的眼睛竟湿润了,但他根本没有关心自己是否已得清白,我想他可能认为自己的一切无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却不知道怎么回事?”他有些激动不已,“孟博先生怎么未得昭雪?”

“无妨无妨,叔父亦云公道自在人心,智虽鄙,也明些事理,叔父无需挂怀了。”我拱手相谢。

“若有这份心胸,便是一条好汉。”他竟故意下力锤了我胸口一下,我自岿然不动,惹得他又是叫好:“好小伙子,若孟博公在,必以汝为荣。”

只是他可能觉得我太像武人,上下仔细打量我,还是有些不确定的神情,也许我和父亲的形象是不太像。想到这里,我立刻问他可见过我的父亲,他却说未见过,而且不无遗憾地说:当年便很钦佩我的父亲,神交已久,却不能相见,可惜可惜。

宋看着这位叔父近乎手舞足蹈,却贴近我说:“莫和张叔父提他家人,当年他家除他一人逃脱,无一幸存。”

我点头,我很想和他说,当年我也是,只是今天我才十八,张俭叔父却几乎五十出头了。

张俭叔父那天晚上很开心,他说十八年了从来没有这么开心。以至于看见我们中有人在喝酒,竟也有些不好意思地想讨些,那神情竟如同一个孩子般,大家又怎会忤逆他的想法。于是那夜自然开心,只是他酒过三盅,忽然一拍大腿说:“走,与我走,还有两个人你们最好见见。”

这番又留下了我那几个莫名其妙的兄弟,只我和宋陪着,顺便在旁护着。他喝酒很是上脸,红扑扑和红薯似的,兼又一路欢蹦乱跳,如一个老顽童般,甚而同手同脚故意拿自己的酒醉取笑,这老爷子当真有趣。不过他还能特意让我们带一些以前的黄巾战士过去,说明里,也是董卓如何击败张曼成,还杀了张曼成,所有人都没想到,不仅张曼成的军队还在,连他的人都还活着。也许是我太直了,他们觉得我肯定会走漏消息,所以居然瞒我到今天。不过,这次瞒得真得很好,因为我在荆州从来没有听说过张曼成的存在,也没有任何人提示他的存在,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特殊的人。

除了北海,小南,鄂焕和登还在等我们,其他的弟兄大多睡了。他们几个都围在一个火堆边上说着话。看见我们来,便站起来迎我们过去。老赵在远处,他也还没睡,我没有说话,挥手把他招呼过来,便一起商议。

我们没多说什么废话,只互相稍微介绍一下,便开始讨论下面几日的行程。我把我的计划和盘托出,不出我的预料,有些人有些失望,但是波才频频点头,老赵也觉得挺安全的,我便有了信心,便这么定了下来,毕竟,我觉得我只是要救一个人,而不是要去杀一群人。

次日,很早我就被人叫醒,那时天还带着一层深蓝色。老赵叫醒了我,他匍匐着贴在我耳边和我极为轻声说了一段话:“我们哨兵发现有人在监视我们,不知是谁的人,隔得很远,在那边山里的林中,有马,似乎一直在观察我们,天太早了,周围太静,怕惊了他,便没让人去摸他,只让人先盯着他,我们怎么办?”

我立刻清醒了,这种时候还不清醒怕是很难的:“做得很好,带我去看看。”

“那您小声点跟我来。”我照他的姿势一起慢慢匍匐前进到哨兵趴着的地方,经由老赵一指,轻轻捋开满是露水的野草,看了出去。

墨绿色的森林层层叠叠地覆盖在连绵的群山之上,有时夏日早晨的凉风吹过,模糊不可辨清的树叶簌簌作声,飘飘欲落,似乎连视线中都出现了秋日落叶飞舞的景貌,只是风停的时候才发觉那不过是风中林叶的摇曳给我的错觉罢了。此刻的耳边只有蚊蝇时近时远地“嗡嗡”作响,吵闹不休。在老赵的小声提示下,我还是看了好长一会儿,才隐约确定在一片稍微稀疏地树丛中,有一匹不时扫动尾巴的棕红色的马。于是,我在马的四周继续寻找,待得天又亮了些,才终于大致可以确定一个似乎是人形的黑影。

天慢慢地亮着,风也热了起来,不知何时,蝉声忽然响了起来,接着仿佛千山之上,万林之中所有沉睡的蝉都被叫醒,一下子,原本静谧的森林霎时变得聒噪起来。

我和老赵换了个眼色,他立刻吩咐下去,几个士兵立刻悄悄循山野小径而没入,直接去摸这个不知何方而来的斥候了。

可等我们刚回头,立刻发现情况有变,那人飞也似的翻身上马,转眼便没了踪迹。

我和老赵几乎同时跳了起来。但我们却又同时看向对方,“追不追?”

“追!”我下定决心,立刻大声喝道:“破六韩烈牙!”

“谁?”这人显然刚刚被吵醒,懵懂不知何事。

“有人窥我等行踪,今往山东而去,速领人循山路追之。能活之则生擒,不能则射死。”

好一个鲜卑英雄,立时明白情势,抖擞精神,赶紧把周围几个叫上,迅即扯弓挎箭上马就追。

而我则只能在揣揣不安中度过下面的一段时间,可那些该死而且不知好歹的蝉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烦心而降低声线,也不会理解它们这样的聒噪会让某个“暴虐”的人生出报复之心。于是这天早上在我的倡议下,绝大部分人都很有胃口地吃了一顿烤蝉,除了我们几个,并非其他,心中有忧,不知后事,无法释然。不过耳根边倒是真清静了不少,那些蝉肯定很后悔它们会叫,而且还叫得这么响。

小南有些懊悔自己醒晚了,听到风吹草动便跳将起来,结果有一次是我们第一次派去的人两手空空回来;有一次是一只山鸡慌不择路,被一只同样不知深浅的狐狸撵到我们这里,结果这两位兄台很快便开始散发香气了,无聊之际,两位都被我尝了一口,山鸡味道很是鲜美,狐狸肉则要差很多;又一次,是一匹马不知怎的惊了,后来发现是条草蛇,于是,它很快又黑乎乎地成了一条小炭棒;再接着,一只前赴后继的獐子跳到了我们的篝火上,还丢下了一张皮和一对角……如果我们再这样呆着,也许这方圆十几里的东西都会在我们的肚子里了。幸好最后终于事情有了终结,当草木忽然又剧烈响起来时,所有人都有更新的期待。而一个鲜卑少年刚冲出树丛,便看见数十把弓箭都瞄着他的时候,吓了一大跳。

“我的马被山石绊倒,在路上撂了蹶子,首领便让我先回来报信,发现那个人在那边丢下了这个,他们还在继续追。”他递给我一个普通的麻布袋子,我没有打开,就能闻到一股熟悉的药草味道。

这种时候通常我脑袋转得快,所以霎时明白过来,吃惊不小。

“上马!我们出发!跟着他们走!”

我刚上马,马缰便被波才一把抓住:“那老小子咋办?”

“啊哟,我险些忘了,张叔一个人在这,真怕他出点事。”我看了看他,他点点头,显然同意我的意见。

“昨天那几个跟我们走的过来。”我唤来了昨日那几个:“多带匹马,别着急,慢慢把张大叔带出来,顺山路走,没有山路便只管往东走,或者跟着我们的马蹄印,多带些干粮。”说完,我看了看波才,他又点了点头,从旁边老赵那里牵来一匹马,旋即很是利落的上马;倒是韩暹有些不稳,马也很想把她撂下来,可能他以前主要是坐船。

我们出发得很快,我还让几个鲜卑战士赶在我们前面,抛下所有身上载重,轻骑前进,先和北海他们会合,让他们千万不要杀了那个人。

这一路,我们行进极快,比前几日显然要快很多。原因一是前几日还要找路,现在却只要顺着北海他们的足迹,甚而一路逢上有些岔路,都会有北海的箭插在树上以作标识。原因二或许是大家昨晚和今早吃了很多粮食;第三,而且很多人去拉了稀,之所以加上最后一个,是我听见有人去办完那事,回来便炫耀自己好几日的积货终于通了,此刻“身轻如燕”了。

于是这天刚过正午,当我们沿山间野径翻过一条绵延不绝山脉的山坳时,我们就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极目眺去满眼广阔无垠的绿色,点缀着一片火红,星点嫩黄,偶尔凸起的几座丘陵,飘然其上的朵朵浮云。

忽然有只小鹿跳过,惊起无数彩碟,漫天飞舞,风中有一种无名的香气,耳边有鸟雀的追逐。深呼了一口气,我们终于到了河南,但现在我不想想这些事情,只愿继续沉醉在这天地里。

大家仿佛都有了什么顾忌,百十人的队伍竟无人作声;马也有些舍不得放过这片草地,悠悠闲闲,随意便捞了几口零嘴。这是夏日的司隶河南尹大汉国度洛阳不远的西边靠山一隅,我却觉得身在不知何处的无人天边。或许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这份美景,于是这份如不速之客的美景让疲惫了好几天的我们都觉得在天外的乐土一般,完全没有了困乏之意。这种未曾料想的威力便是如此之大吧!

这里也许是原本宦官并吞的土地,或者是何进划给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倒台让这里成了无主之地,或许因为他们的影响还在,没有人愿意犯这个冲头。也正因他们的倒台,才让这里恢复原本自然的风貌,而自然的北方平原原本竟这么宽广而秀美。这是我平生所从未见过的。

就在我四处观望,都快忘了自己来是干什么的时候,我的马被惊起,险些把我掀翻。好不容易使劲拽拉缰绳把它安顿好,却发现它怎么都不肯往前走。不消后面人的惊呼,我已看见,前面丘陵上忽然冒出一员威风凛凛的战将,只见他微一张弓,须臾一支通体通红的箭划着火一般的踪迹呼啸着直插在我们的前面,而我们的前面,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并排插了三支,最后这一支继续整齐地排在后面,紧接着又一支箭无声无息地规规矩矩地排上了队。

“师父。”在这天地之间,我完全恢复了自己的少年禀性,带着欢快纵马上前。

我明白师父就是这样来欢迎我的到来,而且我知道到我在这里会碰上谁,但是我不太清楚我还会碰上谁。

总之,所有的事情似乎总是和我自己设计好的有些差别,只是有大有小,这么多年,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点。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