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四)
既然野利兄弟不再反对,其他人识趣的转变风向由反对便为赞成,既然要打仗,进攻的方向便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李元昊的想法,这回应该是那块骨头硬便啃哪一块,既然要打大仗,便打宋朝的痛处,最好的目标莫过于最近表现的颇为活跃的鄜延和环庆两路;范仲淹坐镇此处,又有个戴面具的狄青曾经一度率兵攻下了宥州城,虽然很快就被打的退了回去,但是着实让大夏君臣恶心了一回。
对于李元昊建议,野利兄弟暗自摇头,这是好大喜功的老毛病在作祟,鄜延和环庆在东线,乃是距离宋都汴梁最近的一道屏障,宋军在西北的十五万军队一大半都布置在鄜延环庆两路,正是要死守拒敌之势,若是轻易的便被突破了那还了得。
相比较而言,西路的泾原路和秦凤路虽然号称亦有十万雄兵守备,但其实真正能打的不会超过五万,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唯一可虑的是身在秦州坐镇秦凤路的韩琦。
对于韩琦和范仲淹两人,宋朝军中早有歌谣流传“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样的歌谣西夏军中早有耳闻,实际上虽有些夸张,但倒也说出了些实情,有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人扼守西北,确实让西夏军队不敢造次;虽然好水川大胜之后,李元昊曾派人送信给韩琦和夏竦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跟韩琦、范仲淹、夏竦打过交道的前线众将心里都明白,宋朝镇守西北的几名官员是何等的可怕。
不过这一回出言反对的倒不是野利兄弟,而是殿下的一名汉臣名叫张元,此人本是宋朝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在当地也算是颇有才名,博得了当地人“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的赞誉。
只不过,此人的运气似乎差了些,参加数届科举累试不可做;韩琦虽在东路,但他镇守的是秦凤路,治所在秦州,远离边境数百里;在他面前与我们面面相对的是泾原路,渭州原州泾州等州府原本归王沿节制,但细作来报,王沿似乎即将被调往京城任职,然则泾原路会来一个新手坐镇,当然也不排除宋朝廷会命韩琦兼任,但我以为可能性不大;微臣以为不管他们何人接任,交接之际正是混乱不稳的时候,此时攻打泾原路必能大胜,这才是我们的进攻方向。”
李元昊摸着下巴缓缓点头,张元的一番分析很有道理,似乎确实泾原路才是应该进攻的方向,而且胜算颇大。
张元续道:“泾原路诸州中,臣以为渭州是最好的目标,虽然原州稍微靠前,但原州也更为靠近环庆路,范仲淹救援也容易,而渭州孤立在西,乃是孤城一座,正是极好的目标。”
野利旺荣插话道:“你又怎知韩琦不从后支援?范仲淹难道便不会长途赶来增援么?”
张元拱手道:“大王说的对,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综合宋人最近的表现,他们最担心的便是与我在野外交战,他们更擅长的是龟缩防守;我们只需要做出姿态,表现出即将进攻鄜延环庆两路的样子,范仲淹必然不敢擅动支援,而我军可以半路改道由东转西直杀渭州,同时李统领所帅的嘉宁军可以派人佯攻延州北方城寨牵制范仲淹;我大军马力快速,迅雷不及掩耳便杀至渭州,就算是范仲淹明白过来了也救援不及,而韩琦也会同样无法救援,更何况他的手头其实兵马并不多,以我的估计,他最多是派一部分兵马去支援,其余兵马当会龟缩严防。”
众臣纷纷点头,觉得张元言之有理,先佯攻东进,然后再快速西进,中间也并不耽搁多少时间,十万大军旦夕便可兵临渭州城下,而范仲淹即便是发觉中计,再派兵救援也起码要五六天才能到,可以采用半路劫援或者是干脆快速拿下渭州的办法,让范仲淹只能退兵。
李元昊权衡了一番,虽然他跟倾向于击溃范仲淹,不仅是因为这样更有威慑力,另外还因为那样便打开了离汴梁最近的一道大门,占据住延州庆州一带哦,以后想随时进攻汴梁都是一蹴而就之事;但李元昊也不得不考虑兵败之后的后果,那是他所不能承受的,综合种种考虑,李元昊认可了张元的建议。
“诸位认为张元之计如何?”
“我等认为可行,而且较为稳妥。”众人纷纷道。
李元昊抬手道:“好,既然大家都认为可行,那便按照张元之计进行。左右厢军即刻聚集会州,命人去探听渭州谁来接任,同时也放细作各处去给朕打听那个抓了宁明的苏锦的下落,老天庇佑,但愿他就在渭州城,这样朕便能将之活捉回来扒皮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