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谨言 187第一百八十六章

187

民国七年,公历1916年1月10日

李谨言坐在房间里,眼睛看着铺在桌上的账本,心思却早已飘远了。

元旦那天,楼少帅说要给他取字,隔日,楼夫人又从京城发来电报,说外祖得知他今年加冠,也要为他取字。据说楼大总统也提了两句,碍于他之前在楼少帅和楼二少名字上的“突出”表现,当即被楼夫人否决。

楼夫人还告诉李谨言,白宝琦和展长青都曾有这个意思,不过在得知白老爷子亲自“出山”之后,全都十分有自知之明的靠边站了。

等李谨言将这件事告知楼少帅后,楼少帅的脸色未变,却在当天就给京城的楼夫人发去一封电报,不过姜是老的辣,李三少的“冠字权”,恐怕还是要归属白老爷子。

不过楼少帅的字是白老取的,如今白老爷子开金口,为李谨言取字,足以对外表明楼家和白家长辈对李谨言的态度,对他只有好处。

楼夫人叮嘱李谨言,今年的生辰必须好好办,楼家人,白家人,展家人都会出席。李家人只是一带而过,只重点提了二夫人。

李谨言把楼夫人的意思告知二夫人,二夫人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许久之后才抚上李谨言的发,缓缓言道:“若是庆隆还在,你的字本该是他取的。当初为你取名时,他写满了十几张纸……”

“娘……”

“也罢,这样也好。”二夫人温婉的笑了,笑容里带着怀念和一丝极力隐藏的忧伤,“能得白家家主为你取字,也是你之幸。”

室内静谧,母子俩都没有再说话。

窗外又开始飘雪,透过挂着霜花的玻璃,可以看到纷纷扬扬的雪花伴着风在空中飞舞。李谨言突然没心思再处理公事了,他很想到外边走一走。

想到就做,放下笔,合上账本,拿起厚厚的斗篷,推开房门,几个丫头正在隔间围着炭炉夹松子核桃,其中一个正拿起火钳拨着炉子里的炭,见李谨言推开门走出来,胳膊上还搭着斗篷,诧异的问道:“言少爷,你要出去?”

“恩。”李谨言把斗篷披在肩上,“出去走走。”

几个丫头面面相觑,不怪她们疑惑,今年的关北格外冷,入冬以后,雪几乎就没停过,大的时候,能没过人的膝盖。城里的商家,城外的工厂见天的都有人扫雪,可往往是刚清出一条能走的路,天上就又飘雪花了。

李谨言怕冷,大帅府的人都知道。说是因为几年前在寒冬腊月里掉进过冰窟窿,身体底子被伤了。刘大夫还特地叮嘱过,天冷的时候,李谨言一定要注意别受凉了,否则病根未去又添新病,会更伤身。

如此一来,李谨言不出屋,大家安心,他一走出房间,不说整个大帅府,凡是伺候他的丫头,给他开车的司机,跟着他的刘副官,全都会绷紧神经。

“言少爷,外头正下雪呢,”丫头们站起身走过来,其中一个开口说道:“要不等天晴了再出去?”

“我不是风一吹就倒的,没那么娇贵。”李谨言知道丫头们是好意,但是在是在屋子里憋得难受,想出去透透气。

丫头们劝不住,也没辙,却也不能让李谨言披着这么个夹棉斗篷出去,翻箱倒柜的找出一件狐皮斗篷,雪白的毛皮,没一丝杂色,披在李谨言的肩上,斗篷领子上的一片白,衬着他的面孔,愈发让人移不开眼睛。

几个小丫头的脸有些又泛红了。

天公作美,只是换件斗篷的时间,雪就渐渐小了。

李谨言不让丫头跟着,收了伞,自己走到院子,脚踩在雪地上,咯吱作响,深吸一口气,再呼出,眼前一片白雾。

他突然来了兴致,弯下腰团起了一捧雪,没等他起身,就听到背后传来了脚步声,回头,视线只及踏雪而来的黑色军靴。

视线向上,挺拔如松,锋锐如刀的男人。

雪白的手套,乌金的马鞭,黑色帽檐上沾着雪,军装领口镶着毛边,走到近前,也不说话,俯身一把将蹲在地上的李谨言整个抱了起来,就像抱起一个孩子。

李谨言忘记了手里的雪团,习惯性的把手放在楼少帅的肩膀上,雪水瞬间打湿了黑色的斗篷。

“毁尸灭迹”肯定来不及,李谨言只得咧咧嘴,“少帅,你不是去军营了?”

“恩。”楼逍根本没在意肩膀上的雪水,把李谨言放到地上,摘掉右手的手套,掌心覆上李谨言的脸颊,皱了一下眉,“呆多久了?”

“我才刚出来。”李谨言无奈了。他是怕冷,可也没到那个份上,前三年不都好好的过来了吗?就算今年比以往都冷,也不见得……

可惜话不能说得太满,正想着这些的李谨言,突然鼻子一痒,打了个喷嚏。

李三少揉揉鼻子,没等说话,又被楼少帅一把捞起来,转身,回屋。

“少帅,我自己能走。”

“恩。”

答应着,两条胳膊又紧了紧。

李谨言:“……”

丫头对李谨言被楼少帅抱来抱去的样子早习以为常,等到两人进来,李谨言被放到地上,立刻上前掸落两人身上的雪花,除掉斗篷,送上热茶。

回到内室,李谨言搓搓手,热茶入口,整个身体都暖和起来了。

楼少帅摘掉军帽,也坐了下来。

舒了口气,李谨言放下茶盏,开口道:“少帅,雪这么大,是不是安排人到各处看看?我听说城外的一些村子里,有些房子屋顶都被雪压塌了。”

这些事,李谨言还是从广播里听到的。

自从关北无线电广播公司成立,收音机几乎成了北六省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

广播电台的辐射面越来越广,广播内容也越来也丰富。

从最早的戏曲,评书,相声,到后来的时政新闻,读报,再到西洋音乐和新兴起的歌星歌曲,甚至还有几部电影改编成的段子,每天定时在广播里放送。家里的老人孩子,放工的工人和忙完了手头事的农户,最喜欢的事就是一家围在收音机旁,听听又有什么新鲜事。

见识到广播的“威力”,有些商家还起了在广播里打广告的主意。如今在报纸上发广告已经不再稀奇,在广播里却是独一份。

的兵哥貌似听懂了,点点头,用略有些生硬的英语说道:”放下枪,双手抱头蹲下!”

英国人和印度人照做之后,华夏士兵对追在他们身后的当地人鸣枪示警,对峙片刻,那些人终于退了回去。

危险解除,英国人又恢复了一副傲慢姿态,好像刚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扯破嗓子叫救命的不是他一样。

兵哥们冷眼看着,很快,上峰的命令下达,那名会说英语的上士笑着对英国人说,他和他军队会被毫发无伤的送回印度,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华夏军队会一路护送。

乍听这番话,貌似合情合理,但英**官总觉得这其中有不对劲的地方,到底哪里不对,刚刚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英国人,一时之间很难想明白。

英国领事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云南军政府,龙逸亭龙大帅笑得一脸热情,好像和英国领事有了多少年的交情一样,拍着胸脯保证,会安全的把“友邦”军队送回印度。

英国领事同样觉得不对劲,希望能派人去通知印度境内的英军,让他们来“接人”,可龙逸亭明显不会改变主意,若是不答应,难道让这些军队自己回到印度吗?他们不可能继续同缅甸人作战,更不可能向一群土著投降。被华夏人缴械,成为华夏的俘虏,英国人更不愿意。虽然这已经是事实……

当然,英国领事也可以自行给驻印军发电报,但中途若再出现问题,或是被华夏“误解”为对他们的战争行为,事情将很难解决。

最终,英国领事还是接受了龙逸亭的“帮助”,一千多名解除武装的印度人和英**官,被“完好无缺”的送回了印度。期间不是没有当地人的武装势力在一旁窥伺,但有华夏人在旁,他们一直没有动手。

让英**官和领事都感到惊讶的是,华夏军队的确只是把这一千多驻印军送回去,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做,“护送费”也没要。只有队伍中的华夏大兵们明白,他们想要的东西,例如争议地区沿途的地形,驻守的兵力,进攻所需的火力等,都已经深深刻在了他们的脑子里。

虽然这与龙逸亭最初的计划有些出入,但没关系。经过这次失败,英国人肯定会卷土重来,到那时,才是他们真正动手占便宜的时候。龙逸亭不只要拿回被缅甸赖着的国土,还给四川的刘抚仙发了一封电报,英国人私下里鼓捣出的那条麦克马洪线,也该好好说道说道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