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末战骑狂潮 第四十四章 荀攸来意

荀攸来意

“不想今日竟能得见公达先生,在下欣喜难耐,故而失态,祈望恕罪。”

面对李铮的真心恭维,即便荀攸腹藏大千,修养了得,也难免心生喜意。一时间,对李铮的感官,又亲切了不少。

“谬赞谬赞。”

荀攸大袖一挥,谦虚一笑,清凉如水的眼神看着李铮英挺的面孔,道:“李校尉乃是人中之杰!以不足百人,闯军阵,斩敌将,连战连捷,击破叛贼数万大军,安然救出南容公。试问此等战绩,年轻一辈之中何人能及?荀某区区一书生,于天下无有半点功绩,比起李校尉来讲,着实是微不足道。”

二人相互恭维,忽而对视一眼,不由齐齐大笑。

“公达先生怎会不远千里,前来这灵州边塞?我早先还以为朝廷会随意派遣一位黄门前来宣旨。”

李铮心情舒畅,笑呵呵的道。

就像他所说的一样,根本就没想过,荀攸这样的大神会在这个时候,这样的情况下,来凉州,专门给他宣读诏令。

虽然说黄门侍郎的本职工作就有宣读诏令这一项,但除了黄门侍郎这一官职之外,还有小黄门、黄门令等隶属内宫的宦官,也承担这一职责。

荀攸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凉州极度混乱的时候,趟这浑水。再则,李铮这区区一介护羌校尉,恐怕还不值得荀攸关注才是。

荀攸闻言,笑道:“此番南容兄回到洛阳,与我饮酒之时,说起李校尉,极尽夸赞之功,让我非常好奇。待细细了解了李校尉的战绩,在下也不由心生惊叹。”

说着,荀攸悠然一笑,继续道:“我与南容兄早年就是好友,再则南容兄还有书信给李校尉,在下为黄门侍郎数年,正好有些倦怠,静极思动之下,便自领了这差事,顺便帮南容兄送信。一者要见一见李校尉本人,二则散散心,三则看一看这凉州局势若何。”

李铮听了荀攸的话,脑子里一转,大约就有些明了。

荀攸此番来灵州,最重要的,不是给李铮宣旨,也不是送信,而是关乎于凉州局势。

也许是因为李铮的出现,使得凉州现在的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是傅燮所求,也许是荀攸心动,才有了荀攸的凉州之行。

二人寒暄片刻,便进入了正式宣旨阶段。

这年代宣旨,不像后世清宫剧那种极尽奴色的调子,而是十分轻松自然。

荀攸都没有打开诏令,只将诏令内容大约说了一遍,然后李铮躬身对诏令作了个揖,双手接过诏令,表示恭敬,这便算完了。

然后,荀攸又将傅燮给李铮的信件拿出来,递给了李铮。

接着,二人又闲聊了片刻,荀攸便因远道疲乏,下去歇息去了。

荀攸离开大厅之后,李铮默默的坐了好一会儿。这才打开了放在案桌上的竹简——傅燮的信。

“李铮吾弟

吾于七月至洛阳,朝见天子......托好友荀公达送来此信......凉州事宜,可与荀公达多做请教......望贤弟谨守本心,不负吾望。

汝兄傅南容”

一行行优雅的小篆流过眼前,李铮的心中,升起一股热流。

不论李铮是怎样的想法,但他深刻知道,傅燮是真的关心他。

在这个世上,这是。

南匈奴历来都是朝廷养的一条狗,天子下旨,自然要遵从。如此一来,可以混淆视听,只道南匈奴发兵,一者要讨伐幽州叛逆,二者却还会分兵一支,前往凉州,讨伐韩遂!

因此韩遂一定会派遣细作探查,但南匈奴的确动兵了,不管如何,一定会让韩遂疑神疑鬼而不敢有所动作。

所以,荀攸建议李铮暗暗放出这条消息,让韩遂得知,令其忌惮,为灵州壮大力量争取时间。

但李铮却从荀攸的这条建议中,领悟到了另一个用意!

看似借匈奴之势,威慑韩遂,但同时,也将韩遂的目光,完全吸引在了凉州北部,也就是与匈奴地盘接壤的北地郡!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转移韩遂视线,使其短时间内不敢对三辅用兵,以免两面树敌,给汉庭征调兵马争取时间!

心里通透的李铮,却并没有反对荀攸的这个建议,还请求荀攸亲自主持这件事。

在李铮看来,潜在的本质上,韩遂就对河套的南匈奴存在着忌惮。否则在统治了大半个凉州之后,为何没立即遣人来攻打灵州?

韩遂的注意力,其实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被匈奴人吸引住了。

现在这样做,也不过是加强其对匈奴的戒备,和对灵州的关注。

再则,韩遂的主要目的,不论如何,其实都是攻略三辅长安,北地郡这样既有危险,又没有油水的地方,肯定不被他放在眼中。

就算韩遂会派遣兵马来攻,李铮也不害怕。难不成韩遂还会倾巢而出!?绝对不会,他的主力,一定会放在三辅一线,防备更大的敌人——汉庭。至多派遣一支偏师攻伐灵州。

如此,李铮会畏惧才怪!

现下配合荀攸行事,一则是给荀攸留下好感。

二则,他现在是汉臣,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要为汉庭着想。

再则,这样的情况下,他不想让傅燮失望。

仅此而已。

更甚者,李铮在得知张纯张举叛乱,天子诏令匈奴征讨的消息之后,他的心思已经转移到了北边的河套地区。

匈奴人的地盘,那可是一块肥肉啊。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