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穿越1879 第115章 恭亲王的遗言

恭亲王的遗言

得到慈禧的首肯,光绪皇帝决定大刀阔斧改革,他下旨任命康有为当工部主事,给康有为升官,加快了变法步伐。一时间,康有为在京城声名大噪,很多维新变法的中间派都投到翁同龢和康有为门下,参与变法维新。“帝党”的势力迅速膨胀。只有李鸿章、李经述、张之洞等务实的洋务派,清醒地意识到康有为变法的问题,同他们保持距离,李经述甚至对李鸿章预言:“这次变法维新,过于仓促虚空,争权夺利乃是实质,恐怕难超过百日。”

此时,康有为狂妄到连李鸿章也不放在眼里的地步。康有为成立强国会,李鸿章派袁世凯去带他送上白银千两,略表心意,康有为很有骨气地拒收,还把袁世凯晾在门外一个时辰,气得袁世凯当即回了天津。

李经述当时还在天津,问袁世凯对康有为的印象如何?袁世凯回答说:“此辈阅历甚浅,不足为谋。”

1893年,光绪皇帝颁布“诏定国是”,正式开始变法,比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提前了五年,这一次变法的主角,依然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下手!搞倒李鸿章,翁同龢等这一天,已经等了近三十年,想得都快发疯了!

光绪皇帝对朝李鸿章下手还是有点犹豫不决,问翁同龢道:“翁师傅,李鸿章是太后倚重多年的重臣,而且对维新变法也比较支持,如果动了李鸿章,太后岂会善罢甘休?”

翁同龢道:“现在天下人人都支持变法,打了李鸿章这只大老虎,就说明朝中没人不能动,天下必然信服皇上,以后变法维新的阻力会小很多。”

光绪皇帝还是犹豫不决,翁同龢说,可以先试试。光绪皇帝在翁同龢的大力怂恿下,下诏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

翁同龢的想法,是先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不吭声,他就接着怂恿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北洋通商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依然不说话,就建议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直隶总督和大学士的职务,让李鸿章告老还乡!不过,这一切,只是翁同龢做的春秋大梦而已,正如他和康有为“变法三年让中国自立富强”的乌托邦之梦一样!

变法维新动到李鸿章头上,已经触及了慈禧太后忍无可忍的底线。慈禧太后秘密传召荣禄到颐和园,让他调动京城兵马,做好囚禁光绪皇帝的军事准备。为了再给光绪皇帝一次机会,慈禧没有急于下手,她带着光绪皇帝去探望了赋闲的恭亲王,借机敲打光绪皇帝。

恭亲王奕自从复出的机会被李经述搅黄之后,病情就越来越严重,到了1893年9月,就基本卧床不起。他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很快就要走到终点,但他深为忧虑的还是大清帝国的未来,他期待中国能够在洋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依然不希望清政府进行太大的改革,更不要听信康有为那些极端激进变革的建议。

慈禧太后知道恭亲王的心思后,两次和光绪帝多次前往探视恭亲王,恭亲王也利用这样的机会向太后和皇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恭亲王躺在病床中,见到慈禧和年轻的光绪皇帝,挣扎着要丫鬟扶他起来行礼。慈禧太后说免了,恭亲王挣扎坐起后,对光绪皇帝说:“皇上,老臣有一言,不得不说,现在尔父已仙逝,老臣也命不久矣,请皇上尊重太后,她毕竟政事娴熟。汝在用人行政上要格外小心,恪守成法,维系人心,与那些忠于大清国的大臣们,比如李鸿章、荣禄等共同商量,治理国家,经武整军,富国强兵。吾虽在府内,亦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皇上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光绪皇帝这时有了自己的主见,回答恭亲王说:“当今天下,人心思变,朕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恭亲王咳嗽了两声,道:“皇上,大清国确实应该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但这种改革只能是旧有体制的完善,而不能另起炉灶从头开始。翁同龢、康有为等人的所谓‘从内政根本’进行改革的构想,以及在内廷设立制度局的想法,实际上是要另起炉灶,意在废我军机。果如此,以皇上的政治智慧和经验阅历,势必沦为翁同龢、康有为手中的傀儡,那样不仅对我满洲皇族不利,对大清王朝也极端危险啊。望皇上三思!”

光绪皇帝听恭亲王攻击康有为,还攻击他的老师翁同龢,有点不满,道:“朕受翁师傅多年的教导,他从未欺骗过朕,朕也不曾发现他弄权。”

“那是皇上阅人不深啊。”恭亲王又咳嗽了两声,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对光绪皇帝说:“以臣多年与翁同龢共事的经验了解,翁同龢居心叵测,并及怙权,如果不对他进行防制,将来一旦他与康有为等人联手,必将祸及大清国。”

慈禧太后听了恭亲王的临终交代,点点头,道:“六哥,你放心吧,哀家虽老了,但也不会任凭皇上胡来的。”

年轻的光绪帝感到格外恼火,因为被恭亲王所不齿的翁同龢,是自己敬重多年的师傅。但是人之将死,其言应善,光绪皇帝决定试探一下翁同龢对自己的忠诚度。翁同龢也收买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他很快得到了也知晓恭亲王的临终遗言,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恭亲王在慈禧心中的分量,心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就必须马上与康有为等维新人物一刀两断,至少要暂时割断关系。毕竟,他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而康有为本来只是一个举人,为了他把自己搭进去,太不值了!

那天晚上,光绪皇帝试探翁同龢,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的著作。此时,已有心理准备的翁同龢,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矢口否认与康有为有来往,更没有他的著作:“臣身为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怎么会有此人的著作?”

翁同龢的反常回答,使光绪帝不快,因为皇上清楚地记得正是这位师傅向他不止一次地推荐过康有为,甚至不止一次地希望皇上能够破格召见康有为。光绪皇帝问道:“康有为不是老师您推荐的吗?怎能说没有与康有为往来呢?是什么原因使你不与康有为往来?”

翁同龢说:“刚开始臣以为康有为不错,后来臣和荣禄、李鸿章一起去天津召康有为问话后,顿觉得此人狂妄无知,居心叵测。”

翁同龢这个回答,更使光绪皇帝反感,道:“翁师傅先前竭力推荐康有为,怎么现在他竟然变成了‘居心叵测’的小人,那么你先前是怎样考察的?你先前为什么不详说?”

翁同龢镇定自若,回答说:“先前没有看到过康有为的全部著作,最近得读他的《孔子改制考》,他乱改圣人之言,于是臣得到这样的认识。”

光绪皇帝心里有些愤怒,自从他见过恭亲王后,翁同龢就跟以前判若两人了?他决定今天不再与师傅理论,待明日师傅调整好情绪再说。。翁同龢自以为聪明矢口否认与康有为往来,殊不知弄巧成拙,反而暴露出自己政治上不诚实的一面,验证了恭亲王的评判。光绪皇帝心寒不已,觉得翁同龢已不可信。但是,迫于翁同龢身为帝师,位高权重,还是帝党的中流砥柱,不好公开翻脸,表面上还是对翁同龢毕恭毕敬。

光绪皇帝不搞翁同龢,不代表慈禧太后也不会动他。就在光绪维新变法的的总署衙门大臣一职心情大好,感觉“终于出了心中一口恶气”。朝中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趁机大贬李鸿章,马屁拍得翁同龢得意忘形,他正准备给大家分寿面,李莲英带四个太监闯入大殿,说:“老佛爷懿旨到,翁同龢接旨!”

以前翁同龢过生日,慈禧太后每年也都会给翁同龢送寿礼,翁同龢刚开始以为李莲英今日来也是例行公事,赶忙笑脸相迎,“啪啪”一甩官袖,下跪接旨。李莲英高声宣布慈禧太后的旨意:“翁同龢身为帝师,本应鞠躬尽瘁,辅佐幼君。不想妖言惑众,扰乱朝纲,着即日起,逐出毓秀宫,开缺回乡,永不叙用!”

翁同龢听到“永不叙用”这四个字,如五雷轰顶,上次饿死百万灾民,慈禧太后也只是让他回家反省三年,这次是“永不叙用”,他知道自己的前途毁了。殿里的大臣们听到“永不叙用”四个字,纷纷摇头,手中茶水凉了,为翁同龢贺寿的大臣当即走了一半。

光绪皇帝懵了,他虽然对翁同龢有意见,也没有要罢免他的意思,朝中已经没有他信任的重臣。于是光绪皇帝问李莲英:“李公公,汝是不是念错字了?朕要去面见亲爸爸。”

李莲英阴阳怪气地答道:“老佛爷说了,她这几日不想见皇上。”

然后,李莲英命两位太监上前摘了翁同龢顶戴花翎,脱了他的官服,道:“翁大人,快走吧。老佛爷懿旨,着你立即回乡,如果晚了,老佛爷改变主意,你想走也走不了!”

言下之意,慈禧太后让翁同龢回老家,还是恩典,若是改变了主意,他的人头就得落地了。听到这句话,翁同龢一口寿面都没吃,呆在原地。两位小太监上前,当着众人的面,脱了他的官服,催促他快走。

翁同龢失魂落魄,慢慢走出了毓秀宫的宫门,迈出午门时,还差一点被门槛绊倒。到了宫外,光绪皇帝追了出来,拉着翁同龢的手告别,却不知说什么好。翁同龢说:“皇上快回去吧,别着凉,保重龙体。”

说完,翁同龢弓着背,走出了这呆了几十年的紫禁城。他知道,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翁同龢抬头望了一眼无垠的天空。那里还是蓝天,只是白云苍狗,催人泪下!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