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之侨
在民国建立前,华侨对孙中山革命的支持,使得海外华侨获得了“革命之母”的称号,在民国建立后,华侨同样一直支持着国内的建设,捐资助学、捐资输难之举更是数不胜数,而在抗战军兴之后,海外华侨更是倾力支持祖国的抗战,不仅踊跃购买国债、大量义捐,更是有数万华侨直接回国助战,而在海外华侨之中,又尤以南洋华侨更为踊跃。(最新章节阅读请访问)
南洋是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从明末时,不甘剃发易服的汉人转离大陆,来到南洋,直到在晚清时期,因中国政局风雨飘摇,战乱不断,列强欺凌,无数华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涌入“下南洋”的大潮中。南洋由此成为华侨最多的地区,在1100万华侨之中,南洋华侨则达800万之多。
在南洋,大马可以说是华侨最为聚集之地,两百万华侨的先辈经过一个世纪的垦拓,在大马半岛、新加坡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在这里烙印下的深深的中国烙印,在大马的21个重要城镇中,华侨人数超过居民总数50%的就有17个,而其中又以新加坡为最,尽管这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城市,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汉字招牌、汉字广告,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是中国的一座城市,而非英国海峡殖民地治下的殖民地首府。
元旦刚过,这一天,整个新加坡,到处插满了国旗,不是英国的国旗,也不是海峡殖民的旗帜,而是一面面中国的国旗,这一天的新加坡变成了一片旗帜的海洋,以至于让城内英国人以及印度人会产生一种错觉,他们来到了中国的某一座城市。
若是在几年前,或许,英国警官、印度巡捕也许会加以阻拦,毕竟这并不是中国的国庆日,但是现在,他们却选择了视而不见,而对于华侨而言,他们清楚的知道,这种变化缘自于何处,对于敏感的华侨来说,他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从去年起,殖民地政府对华人态度的变化。
“热烈欢迎南洋侨社荣民返家!”
“南洋侨社子弟兵万岁!”
在国旗的下方一家家杂货铺、商铺的门前或是刷着标语、或是悬挂着横幅,在街道中央,更是悬挂着过街横幅,不少商铺亦打出了“军属8折”的广告。
而侨社的学校更是停课,学生们以及许多华侨,更是早早的赶到了码头一带,等待着邮轮的进港。
今天是,也不过是……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愧疚,但随之也释然了——这里,将是一个全新的战场。
想到这里,王德阳这些人的后面,也望了一下码头上的人群,终于,在码头边,他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在人群中,身体显得有些文弱的,穿着一身白衫的弟弟正焦急的朝着船上张望着。
“阿哥,我在这,我在这……”
码头下方的王德峰隐约的看到哥哥的身影时,他立即激动的跳着,拼命的挥着手。
“阿哥,阿哥……”
阿哥回来了!
在看到阿哥的身影的时候,王德峰只感觉眼眶一热,在过去的两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担心阿哥,他既相像阿哥一样回到唐山,回到祖国,与敌人进行战斗,但在另一方面,却又无时不刻的不担心着阿哥的安危,他害怕,害怕像一些邻居同乡一样收到阵亡通知书。
“阿峰!”
提着行李,站在码头上,王德阳认真的打量着面前的弟弟,阿弟长大了,见阿弟双眼通红的样子,忍不住摸了他的头。
“都17了,还那么爱哭!真是的……”
“阿哥……”
激动的看着阿哥,原本有千言万语的王德峰却被阿哥的一句话说的脸色一红,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阿哥手中握着的东西。
“阿哥,这是……日本人的指挥刀,阿哥,这是送我的吗?”
在惊喜的喊叫声中,王德峰激动的喊叫着,向同学们炫耀着,看着激动不已的弟弟,王德阳的脸上只是带着一丝宠溺的笑容,当然,心中难免还是会有一些遗憾,因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柄指挥刀的来历。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自己的身后,似乎猛一静,军人的直觉让他连忙转过身,却看到几十名穿着礼服的军人依次站在船边,而工人们正抬着……军棺,看到这一幕,他立即明白了,这是烈士的灵柩护送队在下船。
在这一刻,原本热闹的、欢喜的码头顿时静了下来,人们用复杂的眼光看着那一具具黑色的棺材,看着列队站在舷梯两侧的护送队。而原本正与亲人团聚着,欢笑着的战士们,神情随之变得肃穆,他们纷纷自发的离开家人,站在护送队的身后,缓缓的行着军礼,军礼的行起了缓慢的。
“敬礼!”
和其它人一样,随着一声低沉的口令,王德阳缓缓的行起军礼,而这时原本喜气洋洋的码头上,瞬间便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凝重与低沉的伤感所笼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