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华盛顿公约(三)
“谁是工程师?谁有工程师专业的证书!到这边来!”
“谁认字!到这里来报名!”
……
……
在远东中俄“边界”,有一大片临时宿营地,这是利用地势修建的简易营地。简易到根本只有篝火,所有人都席地而睡的程度。尽管俄国人荷枪实弹的防御着营地,中**人也并不在乎。俄国人手中的武器不多,弹药更是不足以进行有威胁的大规模战斗。所以中**人们神色爽朗,举着扩音喇叭,用流利或者不流利的俄语对俄国人群喊话。俄国人一个个面目冷淡,带着麻木的神色看着在“招兵买马”的中**人。
喊话的人都穿着中**服,有些是中国人,有些则是高鼻深目的俄国人。他们流利的俄语足以证明这点。还在跟随高尔察克的俄国人甚至认出来,有些人干脆就是几个月前在俄国与蒙古西部边境地区选择投奔人民党的俄国人。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天气冷下来之后,中俄边界就会封锁。那时候就再也没有时机进入中国避难。”不仅仅是公开招募,一些船便装的俄国人开始在高尔察克队伍的内部进行游说工作。
这支历经万里从乌拉尔山逃到远东的俄国队伍,此时剩下的不足50万人。以高尔察克押运的黄金火车为中心,这支队伍由西向东一路逃窜。红军并没有放过高尔察克的打算,托洛茨基的部队在高尔察克背后玩命追击。如果不是因为托洛茨基的部队还得兼顾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只怕高尔察克早就会覆灭了。
掉队,逃亡,高尔察克的部队人数越来越少。特别是进入中国外蒙的交界,中国人的军队一面保卫中国的边界线,一面向高尔察克方面出售一部分物资,还招收高尔察克队伍中的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
至少有十几万俄国人选择脱离队伍,跟着中国人走了。脱离者大部分是携家带口的,还有些意志不坚定的贵族。没有选择离开的靠着从中国那里用黄金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继续艰难前进。
到了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茨克,高尔察克的部队不肯继续前进。一来中**队已经封锁了从这里向东的铁路,他们告诉高尔察克,前面的土地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尽管中**队的数量并不很多,已经逃亡了数千公里的高尔察克部队再也没有战斗的意志。
经过与中**队指挥官华雄茂的协商,高尔察克付出了100吨黄金的代价,得到中国的通行认可。不仅提供了认可,中国人甚至很体贴的向高尔察克的队伍提供了火车运输服务。依旧忠于高尔察克的人继续跟着高尔察克东进,有一部分人却态度坚定的选择留在伊尔库茨克。根据工农革命军留下的记录,这些俄国人哭泣着,但是却不肯再向东一步。他们在队伍中的主教等人带领下整日在教堂或者其他场所哭泣祈祷。宁肯这样虚度时间,宁肯被尾随而来的俄国红军抓住枪毙,这些人也不肯再前进一步。
中央军委命令外蒙的瑜结果话头,“一旦拆散了英日同盟,在太平洋地区就必须建立起全新的列强一致体系。美国人与英日同盟最大的冲突到底在哪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
“现在太平洋最大的矛盾就是海军问题。”陈天华也开始表明自己对陈克的支持,“我们的海军连保卫自己都做不到,就更不用说参与到太平洋新体系中去。与其拆散英日同盟,还不如让英日同盟继续存在,必须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游缑没想到**常委里面竟然没人支持她的立场,这个结果倒是让游缑很是意外。她忍不住问道:“美国并没有能力威胁我们的国土,即便是列强一致,我们应该能够顶住压力。”
陈克解释道:“现状已经符合我们最大的利益,贸然改变当下的局面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列强之间达成新体系的目的是规定未来的秩序,他们的一致势必会针对中国。那时候中国失去了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又失去了实质上与英国的贸易体系,这等于是里外利益都失去了。这对咱们有什么好处?”
“现实的局面是英日同盟的确在威胁我们,而且我们和日本未必不会在短时间内摊牌。那时候我们单方面的承担日本与英国的打击,美国人未必不会落井下石。”游缑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考虑。
陈克很赞成游缑对美国的态度,他笑道:“既然我们并不相信美国人,那就不妨留着美国人极力想拆散的英日同盟。英日同盟不仅是我们的枷锁,同样是针对美国的枷锁。我们没必要冒着美国变成我们敌对者的风险。有些麻烦事也是必须暂时容忍的。”
这个问题既然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常委的同意,游缑也不是极力反对,容忍英日同盟继续存在就成了近期的外交方向。
陈克再次讨论起对北方那个并非友好的邻居的问题,“欧洲传来的消息,吐哈切夫斯基在华沙城下打败。俄国试图进攻西欧的努力失败了。如果不出特别的改变,俄国局面就已经确定,要不了多久,俄国就将以现在的边界线圈定自己的领土。”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俄国会出尔反尔?”尚远对在北方投入的巨额资金非常心痛,如果要继续投入的话,那可就未免太令人遗憾。
“俄国被打成那样,还有什么胆量在东方再开展一条战线。”章瑜倒是很敏锐,“英**把精力重新放到世界范围上么?”
“是的。我们得做好英国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布局的准备。”陈克对章瑜的回答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