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敌之七寸(一)
国内,杨浩依然呆在海亚没有离开。
南海沉船打捞和文物保护基金成立的事项,他多少都要表示一番参与的高度和深度,这免不了要去几次重要的活动,站站台说说话,同时也趁机将炎黄集团筹备许久的《明史》项目正式向国内青年才俊们推介。
这是一个可以产生千百个亿万富翁的新兴文化产业,超级IP的存在,其中蕴含利益之大,绝不是一家两家公司能够吃下来的。
在海亚盛宴活动正是宣布闭幕之后,一些顶级大佬非常低调的飞抵,跟杨浩一起就《明史》这一IP的开发投资,进行多轮磋商讨论。炎黄集团敞开大门,欢迎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进来分一杯羹,这样明白着要赚大钱的项目,凡是有眼光的投资者都不会轻易放过。
当然这里头肯定没有顽固保守的所谓文化界名流,那些用文化流-氓来形容更为合适的所谓大家,其实不过徒有其表而已。争权夺利跟红顶白他们一个比一个精明,写出来的文章却依然跟千百年来的酸腐狂生一般无二。看上去文采斐然,认真分析却一无是处。除了指桑骂槐的批评指摘政府,糟蹋下层忙于求存的老百姓,便是自以为是的在各种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地方政府乃至民众行为准则的事情上指手画脚。
那意思,好像天底下除了他们是“君子”之外,全都是不知道礼义廉耻的粗鄙之辈。
可就是这些所谓的“君子”,却一个个满肚皮的男盗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装忠厚长者,背地里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民国年间的那些所谓文化界名流什么德行,现如今的“大家”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国人对于这些狗屁倒灶的文化人太过宽容,也被千百年的教育影响,搞得几乎兴不起对他们的质疑和蔑视。于是毛太祖千古之后,便有了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哗众取宠的闹剧不断上演。
杨浩却一点都不惯着这种王八蛋,即便在宣布正式推动《明史》项目之后,有数以百计的所谓业界专家学者,不断写文章批评指责,提出种种貌似高屋建瓴的观点,话里话外,都是对杨浩这一“顽童”肆意挥霍上百亿的金钱,胡闹一样的乱搞正经事,感到格外的痛惜和愤怒。
可实质上呢?不过是一贯的江湖套路,按照千百年来的熟练手法,先劈头盖脸一顿捶,让你心里生出种种自我怀疑,乃至自惭形秽,下意识的就把他们当成了指路明灯。到时候,还得放低了姿态,捧出真金白银,八抬大轿把他们请了来主持大计。
这帮鸟人,就是这么打算的。
只可惜,杨浩压根不上他们的当。炎黄集团甚至连一个回应都没有做出,只是不断地通过自己强大的平台,按部就班的一点点推动。
那些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的人员,也多半以没有多少偏见的中青代为主,其中甚至还掺杂了不少外国人,足足数十个翻译小组加班加点的整理来自两个位面各国国家的数十万种资料。
基本搜集工作,在乙位面那边已经进行了好多年,并经过那边的学术专才们经过初步的整理,甚至建立了相应的索引。
拿到这边来之后,自然大大提高了准备工作的效率。炎黄集团对外宣布的时候,其实已经正式展开,并有了,给杨浩扣上帽子然后拿下,让“外国友人”消消气,换取一些利益。
但也有人并不认同。杨浩并不是那种胡作非为的人,并没有故意为国家制造什么仇人,相反的贡献却比绝大多数人要多得多。要说错处,也不过是他一家子都不听从领导调遣,不肯将大好的能力为国家所用而已。
在如今的时代,这根本不算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不可能做到以身作则,光去要求人家一个老百姓当圣人,怎么可能啊!
再说了,作为一个名义上的大国,如果自家的国民受了欺负,不但不挺身而出挡风挡雨,接下麻烦,却落井下石自残手脚,这是脑子进水了么?
唐永辉也是拿不准,他太了解上头的政客们是怎么一种操行。起码是放在几年前,杨浩作出这种事,被抓起来当“投名状”送给“友邦”那是妥妥儿的。顺带着,他的千百亿家财必然要“充公”,同时也不耽误“肥私”,类似于韦小宝抄鳌拜家的事情免不了上演。
如今时移世易,某些人倒台了,杨家一贯又表现的让人不好抓把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争论不下。
不过菲国发生这事儿,却是一定包不住了。尽管没有亲眼目睹,唐永辉能从上司气急败坏的吼叫中,体会出一种深深的无力和焦虑。
叹气又叹气,他还是抱着一点儿希望问杨浩:“你能不能先跟我透个底,这一次要闹到什么程度才肯罢休?”
“罢休?”杨浩意味深长的看着唐永辉,斩钉截铁的道,“唐叔,你还是没有明白啊,这不是简单的私人恩怨,这是一场战争,一场看似针对我,实际是对整个意图复兴中华文明力量的全面剿杀!所以,除非有一方倒下,否则绝对没有可能轻易结束。”
唐永辉那以置信的瞪圆眼睛,第一反应是杨浩在瞎忽悠乱盖。你一个人而已,啥时候能代表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了?!
杨浩站起身,面对五光十色的夜空,声音悠远深邃:“这才是开始,很快,你会看到我的反击,那时候,一定会热闹非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