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
所有的战争,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幕后,二是台前。
幕后的谋划筹备是枯燥而乏味的,台前的奋勇厮杀则紧张而刺激。但是,如果没有了幕后的平淡,便也不会有台前的光鲜。
那么,到底由谁来决定战争的成败?
客观的说,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决定。
又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交战双方在任意一项上旗鼓相当的时候,另一项越强的一方,取胜的几率则越大。
几率,没错,永远都是一种几率。
这就像是预报天气一样,充满着各种意外与变数,除非已经发生,否则,没人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九月十一日。祖大寿得到补给后的法,一拨打累了之后,便从两翼悄悄退下,随之又有一拨精力充沛的士兵填补上来,继续保持凶猛攻势。而且,每一拨鞑子都不过一两千人,阵型也极为松散,使明军的炮火难以进行密集攻击,杀伤效率也大大降低。
虽然明军占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优势,可是鞑子的攻城战术早已是炉火纯青,且各种武器也丝毫不弱于明军。因此,在这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中,谁也没能占到太大的便宜。
战斗一直持续了将近四个时辰,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最终,鞑子大败而还,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便远远地退避而去,回到了长山一线。
而明军也已疲惫至极,兼且已近日暮时分,担心天黑之后易中埋伏,便也没有出城追击。
这一仗,明军的伤亡总数也超过了两千人。其中,仅阵亡者便多达六百余人。此外,城墙也出现多处严重破损,亟须尽快修理。
倚城而战,尚且损失如此巨大,这既是鞑子的战术运用得当,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鞑子的确是顽强凶悍。即便最后获得胜利,那也只能是“惨胜”。
“六百多人!你还说仅仅?”当杨天义听完杨嗣昌的战况汇报后,顿时勃然大怒,便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喝骂道:“你就是这么打仗的?亏你还有脸说出一个‘胜’字!”
杨天义之所以对伤亡数字如此敏感,是因为自他带兵以来,还是头一次听到如此昂贵的战损比:三比一!
而且,这还是守城!
相似的城市保卫战,四个月前,自己在太原也打过一次。而那一次,战损比接近十比一!
虽说鞑子比叛民要凶猛得多,但是,辽东的明军那也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又岂是山西的那群弱不禁风的老爷兵可以相提并论?
仗,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是杨天义最不愿看到的!
更加离谱的是,连鞑子装备了红夷大炮如此重要的情报,明军在开战前居然都一无所知,这让杨天义实在无法接受。
而一向深知准确的情报对于战争胜负是何等至关重要的他,也已经暗下决定:无论如何,都必须尽快地掌握到鞑子重型火炮的确切数字。
“不行!我要再飞一趟,我要亲眼看看,鞑子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玩意儿!”
杨天义说着,便不再理睬杨嗣昌,迈开大步向门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