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一章 信任的人
张海带着五名手下,从幽州出发,前往固安,再从固安前往霸州,这是去宋朝的大道。
过了固安,离霸州不远。
骑在马上,张海摸了摸怀中密信,他有些想不明白,契丹有什么手段将自己这一行截下,光明正大的搜查,这也不符合两国规矩,弄不好,就成了两国翻目成仇的大事。
郑朗也想不明白,但他直觉告诉他,契丹不会顺利让张海一行回去。可现在并没有撕破脸皮,张海一行有险无凶。
过了固安,是契丹永清境内,草木更茂,水泽多,也多耕地,还有大片的农田。张海说道:“快。”
最好郑朗猜错,他可不想出现什么麻烦,这是在契丹人的境内。
前面出现一片矮山,不高,只是水系发达,造成满山遍野的茂盛树林,张海拍马,速度更快,想穿过这片山林,那么再往前二十几里地就到了宋朝的边关。
三月中旬,中午时分,跑得快,六人身上都感到有些热,但进入山林后,蓊葱的山林,却给六个人带来喜人的凉意。张海的一名手下说道:“张都头,要么停下来吃一个午饭吧。”
“不准停,到霸州吃”张海闷声说道。
话音刚了,前后闪出一百余人,穿着不整齐的盔甲,手事拿着不整齐的武器,两边还有十几个人手举着弓箭对准他们。其中一个人吼道:“留下身上的财物。”
“强盗?”张海的结拜兄弟史达夫惊讶地说。
张海看了看这群强盗,说道:“我们是宋使。”
“头,他们是宋使,要不要拦?”一名强盗对前面首领打扮的人说。
“管他们是什么使?是宋朝人,才有钱。”首领吼道。
张海心中十分愤怒,刚想说冲,杀出去,忽然心中灵机一动。晕了,契丹人居然使出这种拙劣的手段。什么强盗啊。这快邻近边境,周围有多少契丹的驻军,什么强盗也没有生存的土壤。低声说道:“勿得反抗。”
一百多人两边围过来,乱七八糟说着话。有汉语,有契丹语,张海说道:“诸位,你们要钱,我们身上带得不多,但可以给你们,可你们不要做出过份的事。以免害了两国和平,让你们北朝皇帝动怒。”
说着,让史达夫将身边的钱交出来。
这群人不相信,围过来,将他们从马上俘捉。反抗也没有用,好汉难敌四手,几人若是刚才马不停下,拼命地冲出重围。或者有三两人能杀出去。现在马停下来,即便都有张海的身手,也逃不出去。况且这些人身手皆是不弱。六人反抗一会儿,全部被捉住。押到山林的深处,走了好一会儿,眼前出现一条大河。
张海细细回想,大约此河便是宋辽两国边境巨马河的重要支流刘义河(巨马河便是海河,宋时海河稍南,黄河改流,造成这一带水系变化很大,与今天相比,面目全非)。
前后皆是山陵。河边长满了稠密的芦苇,偶尔有飞鸟掠过,但到了此处,罕无人迹,这些强盗在邻近河边搭了一些茅草棚,又于河边放了一些扁舟。若是不对,便能及时逃到对岸。是刻意布置,也得象,不能让张海几人怀疑,即便怀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找不到把柄!
强盗首领开始搜身,将张海身上所带的信函文书印记全部搜出来,还有张海刻意放在怀里的密信。郑朗吩咐的,要让他们搜到,但不能做得太假,连郑朗也不知道契丹人会用什么方式动手,张海便将这封密信揣入怀中。
强盗们看到这些物事后开始争吵,有的人说要杀人灭口,有的人说要释放。争执不下,首领说道:“先将他们关起来。”
确实很象“强盗”。
关到最边上的一个小草棚里,外面又派人看守巡逻,史达夫问:“张都头,我们怎么办?”
“不要急,你们看到没有,这些草棚子很新。”
“有什么不对?”
“此处有山有川有林,罕无人迹,看似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可这里是什么所在?是两国边境,三年前,你跟我后面沦落为盗,虽然我们胆大,敢潜入京城,可敢不敢光明正大的将兄弟带到京城附近为寇?”
史达夫摇了摇头。
“即便这里罕无人迹,终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为防止我朝斥候潜入,那一片地区契丹没有搜查过?如何容得这群人生存?”
“你是说……”
“无妨,所以我让你们不得反抗,这是契丹人使的手段。没有必要激怒他们。对此,郑相公猜出一点,我是按郑相公吩咐做的。”
几人恍然大悟,又听说是郑朗吩咐的,一个个不吭声。
事实他们仅是一些小人物,打了也白打,杀了也白杀,对两国关系不会产生一点儿的影响。除非是郭逵亲自回到宋朝,但以郭逵的身份,能做信使么?
张海又说道:“契丹对郑相公势在必得,这种方式算是温和的,否则有可能我们都会受刑讯拷打之苦,各位请耐心。”
这便是郑朗派张海的好处。
机灵,胆子大,身手好,不习陈俗,换成其他将校,未必有张海做得好。以及忠心,忠心二字更重要。天知道契丹会使用什么手段,若是用重金收买呢?一千贯不够,五千贯如何?算来算去,只有张海比较放心。不是起义者讲义气,彼此彼此,起义者也未必是好人,义薄云天,主要是恩情。但用张海,也有缺陷。缺陷不在契丹,在契丹用张海最放心不过,到了国内,张海起义者的身份便会成为掣肘。但没有关系,还有一个人,自己妻子!
天黑了下去,张海说道:“兄弟们,不用担心,睡觉。”
倒头便睡。
为了出所谓的新意。相胜为奇,以怪诞底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逾越绳墨,惑误后学。朝廷累下诏书戒告,可学者乐于放逸,不能自拨。今贡院试者。有学新体赋至八百字以上(一篇文章超过八百字),每句或有十六字,十八字(原来是四六字为主,七**字有,少,一句十几字几乎没有)。而论策居然有一千二百字以上者,请朝廷请习新体而不合程式者,悉已考落。再申前诏,广告天下。
其实学子当中有些新体文章还是好的,可新学到此出现一个岐误。便是那种怪险体。这让张方平很看不习惯,于是连带着新体文章,一起倒了霉,赋超过四百字,或者一句话字数多者,全部黜落。
奏上,准。
张方平还有些不服气,将一些险怪的句子择出来,记性好,省试考过去了。他还记得。然后登上报纸,文章可以自娱自乐,写得不好,大不了没人看。但贡举你要写给考官看的,请问你们这些学子写出这些险怪的句子,谁能看懂。难道是韩愈看的石鼓文吗?
赵祯看后大笑,命礼部将那些黜落的试卷找出来,再次观看,倒底有多新,多险,多怪。张方平用心是好的,但这个做法是历史的倒退。这时候新体文章,也就是古散文体正在普及,文人学习的却多是骈文体,正在转变,又没有很好的目标,险怪体便是古散文体改革的一种独特产物。渡了过去,宋朝散文的春天便会到来,这些险怪体也就消失了。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但在录取学生时,赵祯听从郑朗与庞籍建议,逐步控制,张方平省试考录取了七百一十五人,省元是裴煜。到了殿试考时,赵祯只赐进士二百三十人,一百九十人出身,一百七十人同出身,删除大批不合格的进士。诸科也在下降,史上赐诸科及陈俗,要么空阔不实用。
况且即便郑朗相信张方平,张海又如何谒见张方平,两者地位悬差太大,张海的造反者身份也会让人忌惮。
因此,张方平来到驿馆,张海。但严格遵从着郑朗的吩咐,不往深里说,包括在边境上遭遇强盗的事。
张方平将张海的话传到皇宫。
消息不大管用,有的事就发生在契丹南京皇宫之中,连郭逵若不是听郑朗事后交谈,都不知道,况且张海。
因此赵祯还是不解。
但得做一做样子,顺便再派一使,与郑朗做一番详细交谈,什么情况都得知了。于是议派使者事议。
就在这时候,京城传出一条爆炸的消息。
郑朗不但主持契丹科举,还担任了契丹的太傅。
契丹怎么会轻易放过郑朗,双方斗智斗法,不知道郑朗有什么想法,一开始不能强迫。于是用了此计,然后通过榷场,将消息向宋境散发。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安排,传得很快,迅速入京。远比契丹人想像的快!
张海呆在驿馆,没有限制他的自由,只是按照规矩不能回家。平时无聊,也去酒栈吃喝玩乐。无人过问,何必与他一个小人物计较?
然后就听到这股传言。
他出身仅是一个四等户,不算太好,眼界也没有那么高。可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郑朗是宋朝使节,为了安全,权宜从事,配合一下契丹人批阅试卷可以的,但不能主持科举,更不要说担任契丹太傅。最少有一点,郑朗气节失去。
自己递了郑朗的信,为什么传出这股风言?
如果郑朗失去气节,即便回到宋朝,凭借这一缺陷,他一生有可能都休想进入两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