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阵(上)
富弼也赶过来。
这是一件大事,超级大事,郑朗不会说朝廷会得到多少,五亿六亿七亿,那是金属所得。
不仅如此,富弼与郑朗交谈过,有的谈得很细,是富弼的大脑,试问天下间有多少人胜过这个大脑袋?
富弼明白它的意义,货物进出带来的税务,再者一旦钱足够用,铜钱放宽,海禁放宽,反正这些金银铜来自外番,大不了再吐一点回去,海上贸易会更加发达。
几年积累,这些契股会积累更多的财富,郑朗又做了许多限制,往哪里投?放高利贷还要防止人家破产的。这种良性的交易,有诸多会谋财的商人谋划,而朝廷会得一半利润。
又是多少钱?
至于一年会死多少人,富弼主动选择性失忆。咱记不起来,想不起来。
正好看到郑朗写信,大惊失色。
不是开玩笑的,这种巨大的收益,朝堂里“小人”占了绝对的上风,郭劝凶多吉少,颤着声音说道:“郑知府,祖宗法制,不杀士大夫。”
“哦,那我加上这一段。”说着,在信尾写到:太宗容杨继业报效北疆,垂于千古,曹孟德迎许攸,胜战官渡,项羽坑秦降卒,而失关中,裴炎杀伏念,武周受辱,己授首于天津桥上。一杀一收之间,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大事也,陛下不可不察。祖宗有制不杀士大夫,而事有轻重之分,法有度之约制,郭李二人此乃不杀,臣恐日后士大夫若有阴谋,觊觎天下,亦不死也,陛下请三思。
“郑大夫……”
“富兄,你也是心怀天下的清亮大臣。所以你虽党,我一直将你与范仲淹看得很重,这是国家头等的大事,一旦开战,会有几十万将士身亡于西北。一念之间,可以活人十万有余。十万条性命啊。若愿意,我都愿意拿我这条生命去换。”
富弼不好再劝了,比起郭劝的生命,郑朗这条命显然宝贵得多,若算一算钱。至少价值十亿到二十亿贯钱。
郑朗也向他解释郭劝失误,所带来的弊端。
不是郭劝以和为贵,是害怕担当责任。苟且偷安,总之,此次郭劝做得大错特错。
无奈,只好待会儿回去也写信到京城,求章得象与大宋在皇帝面前保一保,保住性命,想要善了,大约不成。
写好信。郑朗将王昭明喊过来,说道:“西北反象已明,一旦开战。国家急需大量钱帛,我也不招呼你了,正好宫中内侍孙全彬在等你的消息。你马上将这封信带回京城。再说这里也不能耽搁……”
冲外面那些花枝招展的倭女努了一下嘴。
站在宋朝的角度,郑朗不能带后世的感**彩,需要时是朋友,不需要时是敌人。但后世也能借鉴,倭人也是李元昊,好不起来的。不过刚才看了一眼,除了略略矮小,这些女子长相不弱,有的娇小玲珑,看上去很可爱,相貌与中原人也差不多,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王昭明懂的,重重点头,实际郑朗不催他,他也想早点回去,先请一功。要走,又突然回头问:“郑知府,你是怎么知道的?”
奶奶的,这太神奇了。
郑朗没有办法,不仅王昭明问,恐怕京城中许多大佬为此事想破了脑袋,摆手示意他先坐下,说道:“我少年时,与陛下说过,国家财政困难,有二途可以解决。一是节流,冗兵、冗官与冗政,只要削去三分之一,国家一年最少能节约两千多万贯的开支。国库会不会紧张?纵然西北有战事,国库都不会吃紧。这是主流,是重心。二是从外部解决,开源,不动朝廷的钱,不动国家的钱,想出新办法,寻找财源。因此在太平州,开出圩田,种植草棉子,制蔗糖,都是在开源,钱是变出来的,非是从任何人手中夺来。终是少,又想到其他的学问。夫子说格物致知,记好了,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所以一些古代大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起他们,我差得太远,天文几乎一窍不通,地理学了学,稍懂一些。”
郑朗也怕,传得邪,终是不美,所以死活说它是学问,普通的学问,没有什么了不起。
富弼精得很,摇头苦笑。
但心里不得不服,若论学问,郑家子学问当为举朝得象很迷茫,问:“陛下,这是几千里,一万里的海外,他如何知道的?”
若是灾害,还能连蒙带猜,若说元昊必反,可以从种种迹象作为判断,但矿藏的事太过神奇了。
赵祯呵呵一乐,道:“王昭明,你说。”
“遵旨,”王昭明将郑朗那个地学解释转达。
“地学?”
“是啊,儒家格物致知,郑知府想到了地学。”
章得象很蒙,夫子的学问与地学有什么联系?看大宋,看李若谷,全部茫然。
王昭明又道:“难怪范蠡在吴身为名臣。在齐却成了陶朱公,原来这是学问啊。”
章得象无言。
看了一圈,信又转到赵祯手中,赵祯盯着上面的铜矿,问道:“王内侍,他可说铜矿在何处?”
“回陛下。臣也不知,好象在南海一个小岛上。但郑知府又说,我朝也有许多金银铜,”王昭明再次复述了郑朗的话。
“知足,朕的大臣很知足。可这个赵元昊知足吗?”
诸位大臣又不敢插言。
赵祯继续盯着信道:“设一监吧,名曰平安监。”
“为何……”王昭明不解地问,平安二字与海贸无半点关系。
“海上风波凶险。又在异国他乡,朕希望他们人人平安无事,那怕朝廷得的钱少一些。”
章得象与诸臣伏下说道:“陛下圣明。”
“那敢称圣明,若是圣明,就不需要百姓冒这个风险,”赵祯摇头。这是思想观念落后造成的,他仁爱之心有了,可不知道尽管有许多风险。却暗藏着更多的生机,这一举,会死一些人。但会生十倍几十倍的百姓。
又说道:“着郑朗兼平安监使,王昭明,你勾任平安监的判官吧。”
“谢过陛下。”
“还有。此次你也冒着风险,勇气可嘉,可判副都知,以后做得好,朕还会给你封赏。”
“谢过陛下,”王昭明大喜过望,他冒这个危险,不正是为了富贵?自己不是郑家子,是俗人,是阉人,清高不起来。还是来实际的。
“宋卿。”
“臣在,”宋庠走了出来,答道。
“替朕草诏,着郑朗为平安监使,有权征召天下所有船只,朕再拨给他五千人马,任他调动,勿必速速替朕找到更多的矿藏。”
章得象摇头苦头。
但赵祯迫不得己,元昊反意已明,不开战则己,一开战钱会用得象流水一般,一万年太久,朕只争一朝一夕,那怕一年之内变出十亿贯钱,朕也不嫌多。
“再赐郑卿开国候。”
王昭明道:“陛下,恐怕不好。”
“什么不好?”
“他不会受……”王昭明嚅嚅道,不但不受,有可能又要数落陛下。
赵祯也挠耳朵一笑,道:“那么授他龙图阁直学士,诏不得拒旨。”
不受也得受。
凭借坐在家里就知道天下矿藏所在的学问,担任直学士也足矣。
“关于海外事务,着他便宜行事,一切是草创,朕也看不清,等到一切安定下来,再制为诏令,成为制度。”赵祯说完,看了看诏书,其实这些年郑朗提过许多建议,可自己没有听进去,这时候想一想,很是后悔,有的还是不能作主,有的也到给予信任的时候,又说道:“再颁发另外一道诏书,说范仲淹在江东做得很好,其他人等勿得进言反对,以免坏了江东几万顷圩田大业。再给朕草拟得象,张士逊,王鬷,张观,陈执中,李若谷,程琳,你们东西两府聚集商议一下,兵器与火药,只要不过份逾越制度,尽量满足杭州那边的要求。”
很含蓄的一句话。
什么叫不过份,再让郑朗便宜行事,有权调动天下所有船舶,几乎是无条件向郑朗提供帮助。
但诸臣没有一个敢反对,换自己同样也会无条件的支持。
郑家子是为朝廷谋利,为什么不支持?
赵祯眼睛又看到信的结尾处,喃喃道:“这个郭劝,你们看朕当如何处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注册会员阅读最新章节列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