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一百九十七章 省试(下)

省试(下)

省试(下)

宋伯看到所有举子都进去了,说:“我们回去吧。”

“宋伯,我们等郑郎出来,行不行?”

两小附手称赞。

宋伯没有异议,既然等就等吧。不过看热闹的人渐渐散去,人少了,另外两个小家伙就看到了他们,走过来,大的认识,吕小三,还有一个更小的屁孩子。

走过来寒喧,吕公著介绍道:“这是我四弟公孺。”

又是一个未来宋朝重要的大人物。对吕夷简家的四个儿子,郑朗很是无言,皆是一代人杰,当然最好的,还是小三子。夏天不挥扇,冬天不烘火,牛么?还不牛,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发过怒,而且志向坚定,连吕夷简都对自己这个神童儿子交口称赞。不过也有让吕夷简头痛的,比如废后风波,与郑朗谈了谈,无论吕夷简家教多严格,吕公著都认为父亲做错了。

“三师弟,你怎么来了?”司马光“亲热”的问。

“什么三师弟?”吕公著眼中茫然,然后反应过来,道:“似乎我比你们都大……”

那成么?

马上吕公著就尝到了口枪舌剑的厉害,只一会儿吕公著头很晕,举手投降。

“你也不用担心,解元还收了一个更小的师弟,是严记客栈掌柜的孙子。”司马光又说道。这时候,他又按年龄来排了,否则按照进门的先后,严掌柜那个胖孙子才是郑朗诠注,然后策论。后来又恢复了诗赋,与经策并行。随后又罢,再恢复。

都是这些大神打架的结果,最苦的是下面学子,不知道如何学习。

眼下还没有动,次诗赋,再次论策,只有策没有统一,正常是五策,有时候仅一策,有时候甚至更多,所以导致场次多有变动,就是怕策多,学子接收不了的。

两位舅哥又在人群中找到郑朗,三哥兴奋的说:“大郎,神了,果如你所料。”

郑朗说过章得象为人好学,举止庄重,不喜结交,喜欢清静无为,性格保守。学问必广,择题面也很广,但不急,后面有不喜结交、清静无为、性格保守的评价。因此那些激进的题目不会出,冷门的题目不会出,偏怪有争议的题目同样不会出。庄重是好事,那么择题时会以洪大端正的题目为主。这一择,学习还有没有主攻的方向?

结果二十道题目有十九道题目是这一类型的!

大哥遗憾地说:“若是早准备,那更好了。”

郑朗低声说:“无论如何,这是落了下乘的。做人臣,要坚持自己原则,不能善自揣摩圣意,做学子,要以自己学业为主,也不能善自揣摩主考官出的选题。这才是大学之道。我虽然因为亲戚关系,帮助你们,终是……”

说罢摇了摇头。

“大郎,我们领你的情。”

“那不用了,我帮助你们,还有一个原因,你们是温厚的人,考不中罢了,考中了,虽然因为你们的温厚,在仕途上很难有更高的作为,可若是身为一方乡吏,也能造福百姓。马上就到诗赋了,记好了,几位考官皆是忠厚的大臣,你们只要将你们的本心写出来,不必多用艳丽的词藻,那么中榜的机率就会增大。”

刚说着,张方平挤了过来,道:“解元好。”

“安道兄台好,昨天考得如何?”相比于两个大舅哥,郑朗对这个张方平更关注。

“应当还可以,不过几位考官出题中平,这一次竞争会更激烈。”

出的是大广面题目,能答出来的考生会很多,不过取舍轻重时,阅卷官自己也很难选择良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是,此理。”虽然此人落落有侠客风范,此时或多或少,乱了方寸,毕竟这三天,关系到一生的命运。

竹门再次放开,得象这次主持省试很悲催了,你再跑到贡院去,与那子促膝谈心,谈上几个时辰,章得象会如何作想?会不会悲愤苦逼得悬梁上吊?

又说道:“恐怕他有一些想法,与臣等一样,顾虑太多,弊端太多,所以没有对陛下说。”

这一说,解释过去,赵祯重新坐下,道:“也许是如此,难怪他那一天对朕说,科考结束后,会仔细琢磨这个节流与开源。”

能不能想得出来,几个宰相没有对郑朗抱多大的信心,即便能想出来,也不过象科考定时,接见善良的主客,这些小举措吧。不过此子一片赤胆忠心是有的,几个宰相一声叹息。

赵祯心里说道:就这几天吧。

只要到殿试时,自己御笔批一批,按照自己登基以来前几次的惯例,状元作监丞官职,榜眼为大理评事,探花授太子中允通判诸州,也就是自得象、郑向、胥偃,都属于保守派的大臣。自己呢,按照后来的熙宁变法划分,是两边不讨好的温和派,不赞成激烈的改革,但还是改革派。这会很不讨几位考官喜欢的。如何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让几位考官感到自己不是很激进,也要细细琢磨。

然后心中苦笑,自己对两位舅哥说,不能揣摩考官的思旨,轮到自己,依然脱不了这个俗。

这一想,想了很久。

结果在他最拿长的地方,却成了最晚交卷的学子之一。

三天大考结束了,回到了贡院,收拾好行李,从正门离开,还有许多学子围着贡院门口没有散开,在纷纷议论,郑朗就看到了吴几复,道:“辨叔兄台,可否借一步说话。”

吴几复不可能一点没有听闻郑朗的名字,不好拒绝,走了过来,郑朗说道:“终于考完了。”

“是啊。”

二者意思不同,吴几复任务还没有结束,殿试还要考呢,诗赋各一首,再进行三级评定等级,先送初考官评等,封弥后送夏考官重定等级,最后再送祥定官确定最终的等级。进一步进行删拨,端拱二年,礼部奏合格进士三百六十八人,殿试后仅剩下一百六十八人。四年后礼部奏合格进士四百九十九人,殿试后仅存三百一十个人。不过总体来说,北宋之初删拨得比例大一些,时至今天,比例越来越小,只要不是很差,一般都能通过殿试。

可还是要努力的。

但郑朗不同,到了殿试,小皇帝操作的机会很大,只要省试考中,殿试的名额百分之百确定下来。当然,苦读还要继续的,不过压力没有其他学子压力大。

“今天晚上可否与我一道共饮一番,”先打算松一口气,顺便邀请此人,让他将他的刻苦学习精神说出来,刺激一下两小,使他们不能骄傲自满。

“解元邀请,我怎好拒绝。”

“那就好。”说着一道走出来,找到前来迎接的马车,与江杏儿四儿以及二小说了几句话,正准备寻一家酒楼呢,两个黄门迎了上来,道:“郑解元,陛下有请。”

赵祯穷得,还是耐不住,知道今天省试考结束,先将郑朗接到皇宫,叙一叙,问一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再与诸们相公商议一下,进行改良。

“这个……”郑朗苦笑起来,小皇帝,你怎么也要让我喘口气吧,当真省试考那么容易考的?

当事人苦笑,其他人艳羡,好隆的圣恩!

还好,章得象他们进行了锁院制,听不到外面的消息,否则压力更大。郑朗试探的问了一句:“陛下召臣进宫有何吩咐?”

一个老黄门答道:“某也不知,好象陛下与诸相说什么节流开源。”

……郑朗眼睛有些发黑,差一点跌倒。

……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