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之筌,王禹偁在古文上成就更高,被人称为古雅简淡,真宗以前,未有及者。
已经许多学子,包括他的儿子,在尝试着用古文书写。
但写的内容让他反感了,天圣四年,也就是去年,你那时才九岁,与什么数子游于少室山!自从至友死后,这个败家子,让屋内几个女人宠成了什么样子!
并且这个字也让他产生了反感。
郑朗脑海里是浮现出大量的知识,可这些知识要慢慢去理解,最后才去熟练的运用。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家。将经义读得如滚瓜烂熟,也未必能写出传世文章。
脑海里有米体字,不是马上就能写出来的。
原来的郑朗功底浅,学的还是飞白体,至于郑朗本人,毛笔拿过的,但那个字写得也只能说,让人能看出来,能放稳,不象随时会倒下来,或者七歪八扭,也就是郑朗的水平了。
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米体字的真味?
胳膊肘儿还带着伤,也用了桌子上的秘阁。对这种物事后世许多人很陌生,它是在书写时支撑腕臂,不至于为桌面掣肘所用的文房杂项。这份秘阁是用乌木做的,上面刻着几只小蟋蟀,三两丛小竹子,刻得十分传神,然而是郑父所用之物,不大合适。
所以,字,在宋朝都完成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
有许多人想纳古创新,这让崔有节以为此子向某一个人学了什么新体字,因此疏忽了。
但是文章写得还是不错的,四平八稳,有理有据,十分有序,虽然幼嫩,毕竟才是十岁的孩子吗。
写得好与不好,郑朗没有在意,我是说道理,得将这个道理写出来。
难度似乎还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