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势、表里布局上的雄伟气象,但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不当的弊病。左思的手也痒痒了,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比他们写的好,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自我感觉还不错。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为了写《三都赋》,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恰好他的妹妹左棻(fēn)被晋武帝司马炎选入了宫中,于是他们举家迁居京都,左棻被司马炎看上的原因是她很会写诗,后来还因此被封为了贵嫔,世称左嫔妃。她因为德才超群,常常被武帝和群臣赞赏,但后宫的佳丽一点也不嫉妒,原因很简单,她和左思长得差不多,也就是不太好看,司马炎娶她不过是为了沽名钓誉,附庸风雅。《晋书》中也说左棻长得丑陋身体又病弱,根本得不到武帝的宠幸,所以以其说她是武帝的嫔妃,不如说她是个宫廷的御用诗人。左棻的作品现在还存有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多为应诏而作。其中的《感离诗》、《感离赋》和《啄木诗》是她的其代表作。篇幅有限,我们就调她的《啄木诗》给大家欣赏一下:“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此盖禽兽。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自从左棻进宫之后,左思趁机拜见了著作郎张载,采访有关岷州和邛州的事物。从此,他构思历时十年,室内外甚至厕所都放着笔纸,每有佳句,就随手记录,并搞定了宫里管理图书的秘书郎,经常到那里查阅资料,十年之后《三都赋》写成。左思自信文章不会比班固、张衡写的逊色,当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别人的冷眼和讥讽。左思一气之下,找到了当时声望很高的皇甫谧,皇甫谧看了《三都赋》后,觉得是篇佳作,并给他的赋写了序文。接着张载为他的《魏都》作注文,刘逵为他的《吴都》、《蜀都》作注和序文。刘逵在序文中说:“从周文王以来写赋的人很多,其中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最出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了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辞胜过了意义,至于像左思写的《三都赋》,他的议论取各家之长,辞意表达极明,且有精致独到之处,如果没有反复深究的功夫,便不能熟练表达其旨意,如果没有博览实物的积累,也不能全部分辨明实物的类别。世人常常重视古人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对他的赋文,我读后很有感慨,所以为它作注。”当时的司空张华也感叹地说:“这是班固、张衡一流的作品啊。它可使读者读后留有余思,久读更觉有新意。”当初,在左思作赋之前,陆机入洛阳,打算作此赋,听人说左思也想写,就抚掌讥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无知之辈,竟想作《三都赋》,待他把成品拿出来,我可以用它盖酒坛子。”等左思把赋写出来后,陆机叹服妙绝,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有了这些文学泰斗的品题,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开始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左思这回是:“吃过黄连喝蜜糖??——苦尽甘来。”,就连贾谧都来请他主讲《汉书》,后来贾谧被诛杀,左思就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随后齐王司马礒任命他为记室督,他托辞有病,没有就职。到西晋将领张方在洛阳掳掠烧杀时,左思举家搬到了冀州,过了几年,他便因病逝世了,挽曰:“月阶夜静蛩声切,竹院秋音鹤梦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