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于是程喜上书弹劾杜恕,杜恕入狱,由廷尉审理,依法应当处死。后来因为他的父亲杜畿为国事勤劳死在水中,得以减刑,被免官为平民,杜恕也因此被幽禁到死。公元266年,河东郡九十多岁的乐祥上书颂扬杜畿遗留下来的功绩,朝廷受到感动,下诏封杜恕的儿子杜预为丰乐亭侯,食邑一百户。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因为父亲是个罪官,所以很被人看不起,再加上杜预本人患有大脖子病,长相自然也受到了影响,这两个条件要是放在一般人的身上,就注定了在社会上不会混得很好。但杜预不同,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杜预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才,才能就象武器库的兵器一样,多的让人眼花缭乱。到了司马昭执政期间,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最大的政治集团,司马昭在掌握了执政权后,为了巩固、扩大统治基础,在任用贤良的前提下,也任用了许多宗族和亲戚,杜预因为是优秀的人才,所以也和羊祜、山涛等被司马昭重用。并且恢复了他的爵位。杜预也和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了亲,并且成为司马氏集团中最杰出的成员之一。在平定蜀国的战争中,他和司马昭的主簿师纂都被司马昭派去担任两路最重要部队统帅的关键幕僚,师纂被派去担任邓艾的司马,杜预被派到钟会的军中。公元264年正月,钟会因为造反死于兵变。在这场变乱中,钟会手下的许多官员都因此丧命,他的同僚也被害,只有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还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灭蜀归来后,司马昭命杜预、充、羊祜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晋律》,《晋律》又称为《泰始律》,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世淳朴之风渐散,表彰美的,显示恶的,设官分职,颁赐爵禄,宣布六典,详细考察。然而还要依靠明哲的辅臣,安置忠贞的有司,使名位不得超过他的功劳而独擅美名,也不得使功劳被隐蔽而与名位不符,为政者都能咨询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到了末世,不能以大道治国,而求助于稠密细碎的法律条文,心有疑就相信耳目,怀疑耳目就相信书简。书简愈繁,官方愈伪,法令愈明,巧饰愈多。昔日汉代刺史,岁终也向朝廷上奏,不制定考核条款,只粗略举出官吏的清浊。魏朝建立考课制度,继承了汉代京房的遗意,条文十分细密。然而由于条文细碎而违背大体,所以历代都行不通。不若重申唐尧的旧制,去密而就简,则简明而易行。顺应万物之理,心领神会,善恶存于人心。抛开人而专用法,则会伤害理。现在考核荐举优劣,莫若委任明达的官员,使各自考核自己辖区的官吏。任职一年以后,每岁挑优者一人为上等,劣者一人为下等,统计以后报于朝廷。这样考核六年,主办此事的人总集案卷,那些六年都是优的提拔任用,六年都是劣的上奏免官,那些优多劣少的仍旧录用,劣多优少的降职。现行考核的品位,所指对象不一样,标准确实有高有低。若照标准高的条文取为优,照标准低的条文就不能评优,主持此事的应当衡量轻重,略微下降,不必尽扣法律条文。己丑诏书认为考课制度难以实行,可听凭典型例子,推荐例子的理由根据,也是来自舆论风声。过六年突然来一次推荐,升降赏罚没有平时的依据,这又不是古代进行三年一考的意思了。现在每年一考,优积多者可以升,劣积多者可以降。以士人君子之心衡量,没有在原职六年六次罢黜清廉有能者,六次进用劣下者。监司也会随时弹劾这些人。如令上下公开互相包容过错,这会使清廉之议颓丧,对官吏的升降也无所取。”杜预虽然说得很好,但没有被朝廷采纳。
公元270年(泰始六年)年初,杜预因得罪司隶校尉石鉴,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六月,因为鲜卑人秃发树机能侵扰陇右一带,皇帝以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三百人,马百匹。他到达长安后,又加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骑将军、假节等职衔。杜预刚刚在秦州就任,他的死对头石鉴也到达了这里,石鉴以安西将军的职务都督秦州诸军事,成了杜预的顶头上司。当时秃发树机能兵力强盛,石鉴心怀歹毒,想要借鲜卑人之手杀了杜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