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都有极高的造诣,堪称东汉时期全面发展的典范。东汉桓帝的时候时,宦官当道,宦官们听说蔡邕琴弹得非常好,就让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亲自去请蔡邕到宫里为桓帝弹琴,面子很大,效果很小。蔡邕胸怀韬略不想只给皇帝当音乐老师,所以到了半路,说自己生了疾病,朝不保夕,就打道回府了,回到家里闭门谢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光阴日冕,转眼到了汉灵帝建宁三年。蔡邕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躲到了司徒乔玄的府上,乔玄很赏识蔡邕的才能,举荐蔡邕当了汉灵帝的顾问,至此蔡邕算是步入了仕途。据考证蔡邕是在和乔玄的交往中认识了曹操的,两人一见如故关系很铁。所以后来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好处,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表。
话说蔡邕有一次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送文章,他在等待被接见时,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石灰刷墙,常常每一刷下去,白道里有些地方透出墙皮来。籍此,蔡邕回到家不断练习,独创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北宋的书法家黄伯思形容这种书法是:“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现在的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飞白书”的主要特征是笔画中间夹白,它不同于枯笔,枯笔是偶尔露白,或时黑时白,而飞白则是丝丝夹白。至于飞白的用笔,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岁蔡襄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与飞白。”所以现代有的学者推断写“飞白书”的笔和普通的毛笔是有区别的。“飞白书”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了,但蔡邕创立“飞白书”的方法(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石灰刷墙受到启发),远比“飞白书”本身要重要的多,我们把它叫做“观象悟书”,书法物象论自此成为书法美学的重要命题。进而演变成实践上的“观象以悟书”、“观物以悟道”,它让历代书法家们如获至宝。唐朝有个和尚叫释亚楼,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唐代的大书法家张旭有一次看到公孙大娘在表演剑舞,只见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在一旁凝神关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公孙大娘的剑上,一进一退,一招一式都看得极其仔细,不多时,自己已完全融入公孙大娘的剑中一剑舞罢,众人散去,张旭仍沉浸其中好久才回过神来突然他像是悟到了什么,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回到家后,张旭马上练习书法只见他仿佛将自己手中的笔幻化成公孙大娘的剑,时旋时转,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蛟龙出水,变化莫测,字字写得龙飞凤舞,神采飞扬从此,张旭的书法从此突飞猛进,这都是中国古代“观象悟书”的典型。后来这种技术被中国武术界剽窃了,发明了虎拳、猴拳、蛇拳、螳螂拳等各种打架斗殴的新拳法,扬威江湖,让蔡邕老师斯文扫地。破烂江湖不提也罢!我们还是来说说蔡邕流传百世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上书灵帝要求规范六经文字。皇帝批准后,蔡邕、张训等人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典,用隶书刻于石碑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成了我国,并泄露了出去,封建迷信害死人说得一点不假,蔡邕的麻烦来了。蔡邕与司徒刘邰原有矛盾,其叔蔡质与将作大匠杨球也有矛盾。杨球是大宦官程璜的女婿,程璜就让人诬告蔡邕、蔡质,说蔡邕与司徒刘邰的矛盾是蔡邕公报私仇,汉灵帝就把蔡邕及蔡质关进洛阳牢狱,程璜等人网络罪名给蔡邕定了个死罪。宦官吕强(好太监)觉得蔡邕无罪,为他说情,灵帝就把死罪改成了流放朔方今后不得赦免。杨球知道后就收买刺客,让刺客在流放途中杀了蔡邕。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