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策行三国 第1672章 知天命

知天命

黄月英拉着冯宛出了门,沿着青石山路一路飞奔,像轻盈的小鹿。

冯宛有点跟不上了,连声央求。“阿楚,阿楚,你慢点,刚吃了那么多东西,跑得太快了难受。”

黄月英放慢了脚步,调侃道:“我说你还真是心大,这时候你还吃得下。”

“我能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是你们……”冯宛嗫嚅道,刚说了两句,忽然胸中烦闷欲吐,连忙用手按住胸口,顺势抹了几下。黄月英乐不可支,又调笑了几句,冯宛皱着眉,也没心情理黄月英,走了两步,还是觉得不舒服,蹲下路边,“哇哇”地吐了起来。

酸臭之味四散,黄月英用手掩着口鼻,有点不好意思,递过自己的手帕。冯宛吐得涕泪横流,险些连心肝都吐出来,好半天才缓过来,用手巾擦了嘴,慢慢地站起来。“阿楚,我不去你那家了,这样子太丢脸了。我回自己的院子去,明天再去找你吧。”

见冯宛说话有气无力,黄月英不放心。“我陪你去。”不容冯宛推辞,扶着冯宛向她的小院走去。两人并肩慢慢地走着,过了一会儿,遇到一队当值巡逻的虎士,见冯宛情况不佳,领队的队率连忙上前询问,得知冯宛身体不佳,便派两名虎士去取竹辇来,要抬着冯宛回院。黄月英想起自己院子里便有竹辇,便领他们去取。

来到门前,刚准备敲门,黄承彦夫妇刚刚散步归来,见此情景,连忙上前询问。蔡珏听黄月英说完经过,又看看冯宛脸色,眉头微皱,将冯宛拉到一旁。

“阿宛,你的月事什么时候来?”

冯宛愣了一下,忽然惊叫一声,眼睛瞪得溜圆。“不会吧?我忘了。”

“迟了好久?”

“嗯嗯。”冯宛欢喜地连连点头。

蔡珏白了她一眼,挥手示意虎士们不用费事了,冯宛就住在这里,不回她自己的小院了。虎士退下,追赶队伍去了。黄月英还没明白过来,蔡珏敲了她一下。“你这糊涂虫,阿宛有身孕了,你怎么还拉着她乱跑。这要是出了事可就麻烦了,她可是,《盐铁论考释》是其中一部,只是没有太重视。今天杨修回来,提醒他依照这部书的作法来研究官制,他嘴上不屑,心里却还是非常重视,便命人将这部书又找了出来,放在案头,随时翻看。

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朝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虽以盐铁政策为论题,但背后还有各方势力的角逐,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务讨论。作者桓宽就是汝南人,习《公羊春秋》,是一个儒者,所以记载看似不偏不倚,其实桓宽本人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大夫嘿然”、“大夫默然”之类的表述随处可见,给人一种桑弘羊被贤良文学辩得哑口无言的感觉。

庞山民、枣祇的考释着重于实际政策的利弊,却很少论及义利之辨。他们有意无意的避开了对贤良文学的批评,但结论却明显偏向桑弘羊,并不时为桑弘羊鸣不平。杨彪很不喜欢这种态度,所以几次阅读都没有读完。这部书也的确不适合普通人阅读,大量数据计算增加了门槛,没有执政经验的人很难看得懂。

现在,杨彪本着揣摩其研究手法的目的沉下心来看书,在经过了初期的不适应之后,很快找到了状态,越读越觉得有理,甚至觉得有些地方还讲得不够透彻。庞山民原本没有仕宦经验,他做颍川太守也是第一次,枣祗同样如此,他们能够着眼于经济,了解一郡的财政收支,却对国家层面的财政不甚了了,杨彪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又身历数职,位至公卿,他对整个国家财政的熟悉超出庞山民、枣祗太多。很多庞枣二人说不清楚的问题,到他这儿一目了然。

杨彪看得兴起,披衣而起,来到隔壁的书房,命人准备纸笔,开始做批注。书房、卧室的地板下面都铺了管道,屋子外面虽冷,屋子里面却温暖如春,杨彪也不觉得冷,越读越入迷,一时竟忘了时辰,直到袁夫人回来,见卧室里亮着灯却没人,书房里却有人影,赶来一看,见杨彪穿着单衣,正写得忘我。

“写什么呢?”

“哦,没什么,改正一些小儿辈的错误。”杨彪乐呵呵地说道。他翻了翻书,发现已经批注了大半卷。“新年之前,我就可以把这部书修订一遍,正好趁着德祖在,让他也看一看,帮着出出主意。”

袁夫人坐在一旁,看着神采飞扬的杨彪,想了一会儿,还是把朝廷送消息来,有意与孙策联姻的消息说了一遍。她原本以为杨彪会大发雷霆,甚至没敢提杨修为孙策谋划的方略,不料杨彪只是愣了一会儿,点点头,淡淡地说道:“若能善始善终,亦是幸事。”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