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乘龙佳婿在乡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九娘匆匆赶到棋盘街的天下太平楼下时,那场在此发生的一面倒论战,已经结束了。然而,楼下看热闹的围观百姓却并没有散去,还有人在津津乐道着刚刚听到的只言片语。尤其是朱莹那口口声声的江老头三个字,竟是成为了无数人挂在嘴边的词。
至少,九娘在人群中就听到了“死不悔改江老头”、“媚上欺下江老头”、“良民可欺江老头”、“皇子无罪江老头”、“嘴炮无双江老头”等等各种口头禅。想来人们是觉得法不责众……难不成堂堂首辅江阁老还能因为这江老头三个字,派兵把满大街的人都抓起来?
听到人说那是朱莹的原话,哪怕她和太夫人之前在陆三郎面前都说赞成朱莹出面去闹一闹,此时她也不禁有些头疼。这比她想象中闹得还凶啊!
就在这时候,她又听到旁边传来了一个路人的嚷嚷:“从前只知道朱大小姐厉害跋扈,打人凶猛,没想到骂人也这么厉害!那几个读书人被骂得最终掩面而走,抱头鼠窜,朱大小姐却没走,还大摇大摆得在楼上招待客人!听说就在刚刚,永平公主也来了!”
九娘还没开口,她旁边那个带路的护卫就咳嗽了一声,随即装作好奇地打听道:“那除了永平公主,难道还有别的客人?”
“还有德阳公主、信阳郡主、宁河郡主、工部刘侍郎家的千金……”
听到这,九娘顿时什么都明白了,除却永平公主,这不都是张寿那群学生们的未来媳妇?德阳公主是张武的未婚妻,信阳郡主是张陆的未婚妻,宁河郡主是那位都督公子赵明祥的未婚妻,至于刘侍郎千金刘晴么?那是陆三郎的未婚妻。朱莹这是在练习怎么当师母?
这样一堆明显都是自己小圈子的未婚千金们聚集在一起,说朱莹不是故意的,谁信!如果她没猜错的话,朱莹原本设计好的场面,应该是等人都到齐了之后,再把某些话嚷嚷出来,而不是在人没到齐之前独自和一群读书人针锋相对。足可见,朱莹又冲动了……
心里这么想,但九娘已然确定,朱莹这边此时此刻那是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操心的了。在她当年遁入佛门的时候,朱莹也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哪怕有祖母父兄,有太后和皇帝裕妃照拂,但如果自己没有一颗强大的心,那也是不可能长成现在这样子的。
于是,九娘打消了自己上楼又或者派人上楼去见朱莹的打算,对那起头开口询问的护卫打了个眼色,两人就悄然退出了人群,这时候,在人群外头望风的金妈妈已经等得有些焦急了。而当主仆三人重新回到了之前那小茶馆,刚刚派出去的护卫已经都赶了回来。
因为定的是半个时辰为限,大家都很有时间观念地赶回来,只是没想到的是,他们是回来了,可女主人却不见了!再想到不知道去那捣腾什么事的大小姐,如果不是九娘走时给他们留了话,此时人又总算赶了回来,众人几乎能抓狂到去撞墙。
把要护卫的主人给丢了,有他们这样的护卫吗?
如此一番波折,当九娘从皇城北安门进宫时,已经早就过了饭点。好在众人都在茶馆用过茶点权充那顿午饭,此时也不至于饥饿,而九娘到了裕妃的永和宫正殿前时,就只见里头才刚撤了膳桌出来。而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跟在膳桌后面出来的人……竟然是皇帝!
自从十七年前那进香之变后,九娘就没有见过皇帝——一来是男女有别,二来她和赵国公朱泾别扭闹了那么多年,后来固然回了家,可她进宫去清宁宫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每次都是随着太夫人,永和宫也来得不多,就仿佛是因为当年旧事和裕妃疏远了。
此时此刻,她也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表情,可当她低头屈膝行礼时,却发现皇帝竟然径直朝自己走了过来,最终那双黑靴子就在距离她四五步远的地方停下了。
“有时候朕想想真是有意思,朕的的所有儿女加在一块,大概也没有莹莹一个人胆大。她这胆子,简直让男人都望尘莫及。”
九娘那紧张和提防的心思,全都因为皇帝这一句话而无影无踪,等到她抬起头时,就只见皇帝已经在几个内侍和宫人的簇拥下渐行渐远。意识到皇帝恐怕已经知道了天下太平楼发生的事——不知道也不可能,那是皇家产业——她就觉得淡定了。
反正朱莹从小就是这性子,背后阴人她嫌麻烦,只要可以,那就直接明刀明抢上了!
当九娘进了永和宫去见裕妃时,外间那座大明公学中,新鲜出炉才没几个月的陆祭酒,也得到了棋盘街天下太平楼上那场一面倒论战的消息。至于传信的人么……正是陆三郎。他一面亲自去给朱家送信,一面派人悄悄跟着朱莹,所以出了朱家堂的监生,临时抽调到公学来教九章算术……看我这记性,应该是教葛氏算学才对。你要把自己当老师,当先生。”
见那陆三郎向他举荐,来自九章堂的年轻监生先是愕然,随即就露出了激动到有些感动的表情,久经风雨的陆祭酒就拿出了更加使人如沐春风的态度。
“以后若还有人让你做这传话的事,你直接拒绝,为人师表,不是替这些人跑腿的!”陆绾一边说,一边亲切地拍了拍人的肩膀,又勉励道,“你们九章堂有人轮换到王总宪那边实习,有人到我这来教书,要我说,九章堂堂的年轻监生差点没掉下泪来,连忙躬身应是。可等他告退走出去两步之后,却是忍不住停下脚步,鬼使神差地问道:“江阁老那儿,您还去吗?”
“我如今已经不是朝廷官员了,这公学祭酒并没有品级,别人敬我三分,是因为我过去曾经当过兵部尚书而已,所以,江阁老这所谓商议要事,实在是高看我了。”陆绾仿佛并不在意这年轻监生的多此一问,反而非常耐心且细致地说,“所以,我会派人去说,不去了。”
那年轻监生先是错愕难当,可足足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方才小声说道:“是不是因为外间那些流言……可您已经做得够多了,难不成是江阁老还不肯善罢甘休?”
看来知错能改陆尚书,死不悔改江阁老的传言还真是深入人心!
陆绾在心里暗叹了一声,但话却说得非常婉转:“你在公学是老师,但在国子监九章堂还是学生,不可妄自揣测,坏了心性。这些杂事不要多想,以免心生杂念。这几日我延请的几位名师就快来了,你可是葛门徒孙,打起精神帮我接待好他们,对你自有帮助……”
三言两语安抚了这个嫩到犹如一根青葱,完全不解世事,不同于九章堂某些老油条的年轻监生,眼看人感激涕零去了,陆绾方才无声感慨了一句年轻真好,随即就开始再次思量自己请的那几位是否会来。公学还在筹备阶段,所以他没有按照张寿所言的小学、中学来招生。
在师资力量还远远不足的情况下,他更多的是通过儿子陆三郎以及半山堂中的一部分学生来进行义务授课,而所教学生,则是京城中那些不足以负担私塾,却又真的努力向上的孩子。至于这些人如何遴选,一次入学试就足矣了,至于卷子,也是九章堂的监生批阅的。
从这一方面说,九章堂张寿亲自选出来的这一批人,确实比国子监其余各堂的学生在服从性、纪律性、上进心上要强得多!但是,名师还是不得不请,他相信有人等这一天很久了。
至于江阁老,派人来请他却不听回音就走,以为他还是那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门生吗?
晚上,当回到家中的江阁老,得知陆绾派人送了信来,委婉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一个赋闲之人不便与当朝首辅商量什么要事的时候,他原本阴沉的一张脸顿时下起了暴雨。等到了书房,眼见几个幕僚纷纷起身,他就迸出了一句话。
“既然朱家人连脸都不要了,那还客气什么?我就不信朱廷芳和张寿扛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