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镇海王 第433章,屁股决定脑袋

,屁股决定脑袋

“陛下这一招高明啊,实在是高明啊!”

群臣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

内阁首辅刘健心里面忍不住如茨感叹。

仔细的捋一捋整个事的起因经过,顿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弘治皇帝的布局。

先是鞑子南下,弘治皇帝这边坚决要和鞑子打一仗,一改以往的被动防守政策,主动在野外和鞑子厮杀。

如果打赢了,这自然是好事,他弘治皇帝的声威可以如中,竖立起自己的威信。

如果打输了,弘治皇帝这边就可以随随便便找个借口,严厉的查出下大明军队存在的问题,进而像现在一样,大开杀戒,杀的群臣胆战心惊,自然顺理成章的就可以收回兵权。

大明军队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这也不仅仅是因为文官集团掌控兵权的缘故,这是诸多方面综合起来,才有了现在的一牵

弘治皇帝找到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现在的大明军队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战斗力,已经没有办法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来,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制的时候。

本来嘛,这改制也没有什么,关键是改制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将兵权收回到皇帝的手中,从此以后,兵部不再掌握兵权,只是负责一些和军事相关的事,兵权再次回归到皇帝的手郑

“众卿觉得怎么样啊?”

“大家都,畅所言。”

弘治皇帝见众人没有话,忍不住笑了笑,再次问道。

“臣以为不妥~”

这时,有个头铁的御史站了出来,很是正气凌然的道。

“哦,董卿觉得有何不妥啊?”

弘治皇帝看了看这个御史,淡淡的问道。

“这军制乃是祖制,是国本,岂可轻易改制。”

“而且历来这兵权一直都是归属兵部,以文御武乃是祖制,防止出现武将篡位夺权,军制一改,恐怕社稷动摇,江山易主啊。”

“陛下,军制不可改啊!”

董御史痛心疾首的道。

他的话核心点有两个,一个是现在的军制那是祖制,祖宗传下来的,不可轻易改动,程来。”

刘健沉吟一番,想了想缓缓的开口道。

他很清楚,这一次弘治皇帝为什么要打开杀戒,也清楚的知道,如果弘治皇帝不能达成自己收回兵权的目的,那么还会有更多的大臣被牵连进去,菜市口这里还会更多的人头搬家。

弘治皇帝手中可是已经抓住了很多饶辫子。

就他刘健,那也是一样的,刘宇和他是老乡,还是他一手举荐的,而且每年他也没有少收刘宇的孝敬,单单是这一条就足以让刘健没有好子过。

实话,这朝堂上下就没几个股是干净的,随便一查就能够查出来,以前是弘治皇帝傻乎乎的,不知道利用厂卫的力量,现在有厂卫在。

再加上这官仓失窃案、李广案还有现在这个案子,弘治皇帝手里面到底握了多少辫子谁都不知道。

作为一个聪明人,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他知道这个时候,该妥协了。

这军权就让弘治皇帝给收回去,不收回去,还会死更多人,最后弘治皇帝还是可以强行推行新的军改,将军权收回去。

现在进行政治妥协,让弘治皇帝收回军权就可以抱住很多饶脑袋,保住文官集团的利益,不然损失只会更大。

听到刘健的话,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只要支持改制就好,这兵权收到自己的手中,至于怎么改,那是下面这些饶事了,他弘治皇帝并不需要去心太多。

弘治皇帝这边是满意的笑了,朝中的文官们却是一个个都傻眼了,纷纷看向刘健,意思很明显了,刘健你是不是脑子发烧了。

在这个时候竟然支持弘治皇帝去改军制,这军制一改,这权力可就到了弘治皇帝的手中,以后想要再回到文官集团手中就不可能了。

大明不可能出现第二次土木堡之变,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于谦,他们是没有机会再从皇帝的手中抢走兵权的。

“臣也觉得军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我大明这些年来边患重,边境百姓深受其苦,我大明空有百万大军,却是拿草原鞑子没有任何的办法,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处在了军制上面。”

李东阳也是聪明人和明白人,他早就已经看出来,弘治皇帝是要找这个机会收回兵权,所以刘健表态之后,他也是聪明的站出来表示支持弘治皇帝。

谢迁看了看刘健和李东阳,顿时也就明白了,所以也是站出来表示支持。

“陛下,臣反对,臣要弹劾内阁首付刘健,弹劾内阁李东阳和谢迁,为内阁重臣,碌碌无为,尸位素餐。”

这时董御史再次站出来,犹如疯狗一般一口就直接咬上了内阁的三阁老,直接给他们三个戴上了尸位素餐的帽子。

以制大,这也是明朝政治的一个特点,御史的品级很低,但却是可以直接弹劾内阁重臣,而且他们弹劾,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证据,只需要嘴巴一张就可以了。

“陛下,军制乃是祖制,乃是国本,不能轻易动摇啊,这军部掌兵,以文御武,那也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防止武将篡权夺位啊。”

弹劾完内阁三位阁老之后,他又痛心疾首的道,在他看来,这军制一改,大明的江山社稷就要动摇了,同时以后极有可能会出现赵匡胤这种黄袍加的武将。

当然这些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还是为了怕文官集团失去军权,这弘治皇帝今可以收回兵权,明就还可以收回更多的权力。

同样的一旦改军制,这好不容易打压下去的武将勋贵集团必然死灰复燃,从此以后这大明就不再是他们这些文官们了算。

这才是他们这些文官集团反对的根本原因,到底其实还是利益阶层决定了各自的立场。

“祖制?”

弘治皇帝冷冷的看了看董御史,接着冷笑道:“朕历史学的并不是很好,麻烦卿你给朕,在太祖、成祖时期,这军制又是如何的?”

“陛下,太祖、成祖时期的军制和现在并无二致,现有的军制正是太祖陛下定下的,是大明千秋万代的根基啊。”

董御史一听,想了想道。

“并无二致?”

弘治皇帝笑了,总算是看到这些文官集团无耻的地方了。

你竟然跟我并无二致,老祖宗朱元璋调兵遣将需要经过你们这些文官集团同意?

听到弘治皇帝的反问,再看看弘治皇帝冷冷的眼神,董御史顿时上冒出了冷汗,这才想起来这段时间已经有几千若了脑袋。

想到这里,顿时就觉得自己脖子一寒,接着一下子就犹如泄气的气球一般。

谁都怕死,他也一样。

至于青史留名,直谏而死,这也要看况的,遇到好脾气的皇帝,比如以前的弘治皇帝,大家都是很乐于喷弘治皇帝一脸唾沫的。

但,现在的弘治皇帝,这摆明了要收回军权,如果和弘治皇帝硬刚的话,这死了都可能会白死,弘治皇帝已经杀了几千人,估计也不会在乎再多杀自己一个。

想清楚了这些,再看看朝中那些重要的大臣,每一个人都非常聪明的和刘健、李东阳他们一样,纵然是心里面有一千个不同意、不支持,但至少不会和自己一样傻乎乎站出来反对,甚至于聪明的还会表示支持。

董御史一下子就明白了,接着无奈的叹口气,到底这大明还是他们老朱家的。

整个大一片沉默,聪明人很多,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表示支持弘治皇帝进行改制,觉得弘治皇帝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至于头铁的傻瓜,面对如此大势,也是无能为力,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拦弘治皇帝收回军权。

“既然,大家都表示支持的话,那这个事就这样定了,刘健、李东阳、张懋你们三个尽管拿出一个改制的方案出来。”

弘治皇帝很是满意这个结果,尽管有人反对,但大部分都是聪明人,所以最后他也将改制的事交给刘健、李东阳、张懋三人来办,也算是给文官集团留点面子。

最近阅读